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三水垃圾分类时代来了!100个公共机构作试点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三水即将进入垃圾分类时代,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启动。按照新鲜出炉的《三水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三水区计划以公共机构为试点,探索适合公共机构的生活垃圾分类经验,为日后将生活垃圾分类推广至全区做准备。

此外,今年内,三水除了要实现全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还将打造9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

“大分流、细分类”

垃圾分类工作是事关人民美好生活的大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事难事。近年来,三水区一直致力于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2019年,全国启动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后,三水进一步加快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力度,以建立“简便易行的分类投放体系、完善匹配的分类收运体系、能力充足的分类处理体系”为目标,采取了“大分流、细分类”模式,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减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9年,我们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制定了《三水区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方案》和《三水区生活垃圾源头细分类工作实施细则》,并同步健全完善了执法、宣传、监督考核等制度,做到垃圾分类,标准先行。”三水区城管局表示,按照“大分流、小分类”的处理模式,对全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行统筹,大分流主要是把生活垃圾中占用较多填埋处理空间,且运输不便的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厨余垃圾专项分流收集收运处理,同时,要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等由主管部门实施专项收运处理,单独运作,不进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而细分类主要是按资源化程度和性质,把城乡住宅小区、公共机构、企业厂矿等产生的生活垃圾细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

去年,三水垃圾总量为33.87万吨,数量比往年增大很多。据了解,目前三水城乡生活垃圾贯穿起“村收-镇运-区处理”的收运处理模式,城乡收集的生活垃圾均运往白泥坑垃圾填埋场处理。

100个公共机构作试点

目前,三水已初步确定了首批100个党政机关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按照方案,全区上半年要推动至少40%的公共机构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第三季度前完成全部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上半年要完成的任务数里,有100个公共机构将作为试点被重点打造。

而到2020年年底前,三水需完成4项重点工作:一是全面完成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建设工作;二是在西南街道和云东海街道各建成一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三是基本实现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及其他垃圾分类收运,闭环处理;四是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示范区建设的全面融合,到2022年年底前,至少2个镇(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示范片区。

“试点后将垃圾分类推广至全区。” 三水区城管局表示,今年内,三水除了要实现全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还将打造9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其中,西南街道和云东海街道各选取2个社区,其余5个镇选取1个社区。

据了解,接下来,三水将加快印发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导手册,完善分类投放设施,做好行业指导,充分发挥统筹监督作用,并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在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分类体系外,还将学习借鉴第一批垃圾分类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以促使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新成效。

改变群众传统习惯

按照方案,三水将广泛发动群众,以更加深入的宣传引导,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推动垃圾分类由新时尚成为好习惯,加快打造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垃圾分类宣传范围不够广,宣传形式有待创新优化,部分群众存在对垃圾分类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分类知识缺乏等问题,分类正确率较低,传统习惯仍然主导着群众日常生活。”三水区城管局表示,要借助社会力量,以社区和村庄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村居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宣传,凝聚共识,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和公共意识,多载体、多维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宣传,形成人人支持和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此外,三水将组织各中小学校,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推动学生、家长、社会三方树立垃圾分类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小手拉大手、大手带小手,家校联合”的良性互动。

南都记者走访发现,三水有些小区的生活垃圾并没有做到分类投放,群众为了方便乱投垃圾的习惯依然存在,而且很多群众对垃圾分类知识严重缺乏,导致标有分类的垃圾桶内堆积各种生活垃圾。

“之前确实没有这个意识,见楼下哪个垃圾桶空着,就投哪个,收集垃圾时也没有仔细去分类。”三水汇丰豪园小区的张女士说,今后她将注意这些问题,养成好的文明习惯。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姚建国

来源:腾讯新闻
相关阅读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