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厦门生活垃圾量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分类后的垃圾去哪了?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厦门网4月14日讯(文/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海奎、通讯员李文林/图/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协云)随着经济社会秩序加快全面恢复,进入4月以来,厦门的城市生活垃圾量也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日均收运处理量超过5000吨。我市各大末端处理设施设备火力全开,全力以赴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保障城市正常运转。近日,记者“跟着垃圾去旅行”,走进后坑环卫基地和东部固废处理中心,探寻分类后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厦门市工业废物处置中心,生活有害垃圾就是在这里处理的

图为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和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

  【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处理厂

  ●处理方式:提纯易腐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发电

  ●垃圾分类后变化:垃圾中杂质减少,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

厨余垃圾被运送至处理厂

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储存在沼气罐内

  居民日常生活中废弃的剩菜、剩饭、蛋壳、瓜果皮核、茶渣等易腐垃圾,统称为厨余垃圾,应分类投放至绿色垃圾桶,由厨余垃圾运输车收运至厨余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位于后坑环卫基地的厦门市厨余垃圾处理厂,是我市为实施垃圾分类工作而专门规划建设的后端处理配套设施,负责对分类收运的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其设计处理规模可达800吨/天,目前的日处理量约为500吨至550吨。

  4月11日上午9点左右,记者在厦门市厨余垃圾处理厂看到,一辆辆绿色外观的厨余垃圾运输车从四面八方驶来,有序排队进厂卸料。该厂技术部副经理黄伟钊介绍说,进厂后的厨余垃圾,首先要进行破袋、筛分、分拣等预处理,重点是分拣提纯出其中的易腐有机垃圾。

  “在垃圾分类普遍开展前,进厂垃圾混入的杂质较多,如玻璃瓶、布条等,甚至连废弃轮胎都有,垃圾分类开展以后,杂质越来越少,人工分拣的强度也就下降了。”黄伟钊说,“更重要的是,厨余垃圾里的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从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左右,而且最近两三个月都比较稳定,说明许多市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提纯出来的易腐有机垃圾,将在消化罐内高温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则用来发电,实现资源化利用。“平均每吨易腐有机垃圾,可产沼气100立方米以上,发电约220千瓦时。”黄伟钊说。

  【有害垃圾】

  工业废物处置中心

  ●处理方式:或焚烧或物化或固化,三种工艺无害化处置

  ●垃圾分类后变化:垃圾分类参与率准确率提高,收集处理量增多

有害垃圾被运送至工业废物处置中心

工业废物处置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控有害垃圾处理设备运行情况

  过期药品、杀虫剂、废弃硒鼓等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统称为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较小。在我市,居民家中产生的有害垃圾,应投放至红色的有害垃圾桶,由专业公司定期收集运输,并统一运至位于翔安东部固废处理中心的厦门市工业废物处置中心。

  厦门市工业废物处置中心由市政集团环能公司全资子公司厦门晖鸿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可处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38大类危险废物,年处置规模达4.65万吨,为我市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有害垃圾的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据厦门市工业废物处置中心相关负责人郭开展介绍,有害垃圾进厂后,首先要进行细分和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分类并转运至相对应的储存仓库。处置人员依据处置要求,对储存废物进行预处理和配伍后,送至焚烧、物化或固化等三种工艺车间进行无害化处置。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各项指标优于现行排放标准后排放;产生的废水经深度处理后,水质达到生产用水标准并全部回用;产生的固体废物经稳定化固化处理后,送入填埋场安全填埋处理。“总之,就是要让有害垃圾彻底无害化。”郭开展说。

  据介绍,随着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的提高,厦门市工业废物处置中心接收和处理的生活有害垃圾量也在增多,2018年处理的生活有害垃圾量为30多吨,2019年增加到80多吨。

  【其他垃圾】

  垃圾焚烧发电厂

  ●处理方式:以焚烧发电为主,进行高温灭菌

  ●垃圾分类后变化:垃圾含水量下降,更干燥更容易焚烧发电

其他垃圾被运送至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

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工作人员操控抓斗,将垃圾投入焚烧炉内

  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最大,应分类投放至橘黄色垃圾桶。

  在我市,其他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焚烧发电。目前,我市共有三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均由市政集团环能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它们分别是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和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二期),总处理能力达2850吨/日。

  4月11日,记者在位于东部固废处理中心的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看到,厂区内一片忙碌景象,不时有其他垃圾运输车前来卸料。在中控室内,技术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锅炉、电机等各项生产设备的运行指数,确保运转正常。而在投料室,工作人员通过摇杆和按钮,熟练地操作铁抓斗,抓起大把垃圾,投入炉膛内焚烧。炉膛内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000摄氏度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细菌将被彻底杀死。

  “我们厂每天24小时生产,全厂80多名员工轮流坚守岗位。即使在春节期间,也不停产。”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总经理张贵安说,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的开展,进厂垃圾含水量明显下降,“前几年,垃圾含水量最高可达20%以上,现在下降到约8%。”

  垃圾含水量下降,表明垃圾更干燥,也就更容易焚烧。“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垃圾的热值提升了。入炉垃圾的热值,从原来约5800千焦/千克,提升到现在7000千焦/千克。”张贵安说,垃圾热值提升后,企业又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并对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吨垃圾发电量也从350千瓦时左右,提升到约400千瓦时。

  此外,设计处理规模达1500吨/日的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也在加快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届时,我市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可以达到4350吨/日,原生垃圾将实现“零填埋”。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张林,赖旭华

来源:厦门网
相关阅读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