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北京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可满足垃圾分类需求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刘瀚琳)“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垃圾分类由倡导转化为法定义务。”5月6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城管委副主任张岩表示,垃圾分类挑战最大的是厨余垃圾的处理能力,目前本市的处理能力,可满足当前垃圾分类需求。

在采访中,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环境卫生设施处副处长蔡华帅也曾表示,目前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能达到8000万吨,若按照去年全市垃圾产生量的2.77万吨/日计算,即便厨余垃圾占到15%,垃圾处理能力也足以满足当前处理需求。

“全市焚烧设施处理能力紧平衡。”张岩说。据统计,目前本市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44座。其中包括焚烧设施11座,处理能力达到16650吨/日,实际处理量为1.43万吨/日;生化设施23座,处理能力达到达8130吨/日,实际处理2400吨/日。目前在建的3个焚烧设施将于2022年建成,可增加处理能力7600吨/日。实施垃圾分类后,用来焚烧的其他垃圾将会减少,焚烧紧平衡可缓解。

据介绍,《条例》下达后,垃圾分类行动在全市范围引起反响。截至目前,市民已通过“12345”反映垃圾分类的电话达千余次。5月5日,有关“北京垃圾分类”的舆情信息约3.5万篇,微博#垃圾分类一起来#热搜,阅读量为3.4亿,讨论32.5万。

“从检查情况看,《条例》实施以来,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有小区桶站设置不够规范,标准不高,垃圾桶较脏,存有破损,基本无桶盖;桶站值守力量不足,厨余垃圾分类不够纯净;有的小区内缺少再生资源回收点和大件垃圾暂存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还未进入,存在翻桶、捡拾可回收物,在小区内乱堆乱放等现象;一些社区、物业动员力度不足,楼门长、志愿者等还未参与进来。”张岩说。

据介绍,前述问题已交由各区、各部门督促相关的责任人,逐一落实整改。此外,12345市民热线、媒体、新媒体微博等市民反映的问题,都一并纳入了问题整改清单,形成对问题的发现、整改、反馈闭环管理。

此前,为保障垃圾分类行动的施行,市城管委会同多部门陆续制定了“一大四小”文件,印发了《密闭式清洁站新建改造提升技术指引(2020年版)》等3项指引。会同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印发《北京市餐饮服务不得主动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录》《北京市宾馆不得主动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录》。

为了明晰不同属性垃圾分类,统一形象,易于辨识、方便监督。市城管委等部门牵头设计了垃圾分类LOGO,由绿色、蓝色、红色、灰色四个色块组成,突出绿色主体,汇聚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光环,寓意垃圾分类、绿色循环。对垃圾转运车进行了形象设计,并将陆续完成“换装”。

在动员和执法准备方面,上线并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挂图、折页等宣传资料,录制培训视频,组建垃圾分类宣讲团,开发“垃分宝典”微信小程序。相关执法部门制定垃圾分类专项执法工作方案,明确执法案由、依据和标准。

张岩表示,目前全市已全面启动以点带面推进垃圾分类。党政机关率先垂范,社会单位全面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安装厨余垃圾控水控杂和就地处理设备,最大限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示范片区引领,逐步实现居住小区全覆盖。年底前,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乡镇要达到90%以上;农村地区以环境整治为主,推进垃圾分类。细化减量措施,争取将年度垃圾增速控制在4%以内。

来源:北京商报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