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疫情下社区垃圾分类,"新花样"有好效果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金鹰报 ·新湖南社区频道见习记者 李祯媛

现在疫情持续向好,长沙复工复产正有序进行,相较于以往,疫情期间生活垃圾呈现出新特点。一方面公众宅在家中,日常生活、居家办公、一日三餐都会产生大量垃圾,特别是做饭后产生的厨余垃圾比平时多了很多。另一方面,个人防护用品、防疫废弃物明显增多。面对新情况,各社区在垃圾分类管理上都根据疫情采取了相应的举措。4月16日,记者到多个社区实地探访垃圾分类试点情况。

水风井社区

为湿垃圾桶制作“身份编码”

本以为有湿垃圾桶的地方会气味刺鼻、令人掩面,地上滴满油渍,但记者来到开福区望麓园街道水风井社区一看却有些吃惊——从墙壁地面到垃圾桶身全都干干净净,也没有难闻的异味。上午10时,一车车湿垃圾计量称重后倒入处理箱,“这桶湿垃圾质量很好,分类得很彻底。”旁边的管理员严格执行检查。

水风井社区副书记李召进正上门宣传垃圾分类。

记者发现,社区里的绿色涂装湿垃圾桶都有独特的“身份编码”。比如水风井社区湘江银座01、水风井社区田家炳中学02等等,这些被编了号的垃圾桶专属于辖区内的物业公司、学校,每个垃圾桶的“身份”都唯一确定了,垃圾桶就能实现专人管理、专人清洁,每个区域都可以“自扫门前雪”。“社区、物业公司的湿垃圾每天都要称重检质登记,每周进行综合评比,发现谁的桶里垃圾分类没有做好,我们可以直接找到负责人”。水风井社区副书记李召进介绍,目前社区共编了35个垃圾桶,每天安排专人对辖区垃圾分类桶进行消毒,所有垃圾分类点都安装了水箱,便于居民投放垃圾后洗手。

水风井社区内已编号的湿垃圾桶。

德雅路社区

实名制“红黑榜”晒出好习惯

下午2时,记者来到开福区东风路街道德雅路社区七中教师村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里面整齐排列着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4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旁边还专门设置一个洗手池,摆放着洗手液供居民清洁。

在投放点旁边的墙上张贴着“垃圾分类红黑榜”,“每天没丢垃圾的居民督导员会在姓名后面画红圈,投放正确的画红勾,投放错误的画黑勾,如果错误的次数多了我们会上门进行教育,情节比较严重的会在公示栏贴上垃圾的照片,标明是哪位住户丢的,引以为戒。”德雅路社区党委书记曹学广告诉记者,七中教师村共有172户居民,住户大多为退休老师,自发成立了自管会,每天详细记录居民垃圾投放分类情况,形成一家一户的“绿色日志”,在红黑榜上公示每户的分类情况。

德雅路社区志愿者正在登记“垃圾分类红黑榜”。

为做好疫情防控,德雅路社区专门设置了“废弃口罩投放专用桶”,以免造成二次污染。“我们定期开展废弃口罩以旧换新的活动,并结合垃圾分类设置了小奖励,将两袋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的居民会赠送口罩,目前居民的正确率达到95%以上。”曹学广说。

蚌塘社区

科普知识用上5G天翼云喇叭

“居民朋友们,蚌塘社区云喇叭开始广播啦!居民朋友,请响应政府号召,将生活垃圾按照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做好分类……”晚上7时,东风路街道蚌塘社区的“5G智慧云喇叭”开始运行。

据了解,蚌塘社区的云喇叭系统包括1个室内信息处理台和4组8个户外云喇叭,都可以无线操控,社区工作人员用手机或者电脑就能设置宣传内容和播放时间。“现在,我们在屋里吃饭、在楼下散步,就能听到防疫健康卫生知识、垃圾分类知识,太方便了。”居民王先生直竖大拇指。

蚌塘社区书记刘艳在环保驿站整理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类很简单的,只要你肯用心去做。”在蚌塘慈济环保教育站,70岁的毛娭毑熟练地拆解纸箱,检查玻璃瓶、塑料瓶、铝罐、铁罐等垃圾,遇到分类不正确的居民,她一边讲解,一边进行二次分类。

记者看到,临近晚上7时半,环保教育站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多了起来,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们纷纷认真整理、分类可回收垃圾,还有家长带着孩子特意前来帮忙,现场热火朝天。

“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后环保驿站首次开放,人气不错,感谢大家的坚持。每周三晚的环保宣导恢复正常,环保驿站不见不散!”蚌塘社区书记刘艳在朋友圈写道。

在疫情防控时期,蚌塘社区发动党员和志愿者力量,组织20多名督导员在居民微信群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知识宣传、线上分类解答等活动,让居民在居家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号召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同创造宜居环境。

[责编:谭好]

[来源:金鹰报]

来源:新湖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