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破除“垃圾围城”的难解之困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的“生长”速度令人惊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断外扩的城市边界、持续涌入的外来人口,都让特大城市的规模持续扩张。特大城市畸形膨胀的结果,是大城市病的加剧,并伴生出“垃圾围城”的难解之困。

  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北京市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并且北京每年垃圾量以8%的速度增长;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广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多达1.8万吨……这其中还不包括产出量更为惊人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

  人们驾车从特大城市的中心出发,向城市边缘行驶,会发现垃圾越来越多、堆积如山、臭气熏天。这样的场景和城市内部的繁花似锦,形成鲜明对比。据住建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三分之一以上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一边是特大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激增,一边却是未能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垃圾处理机制,成为当下的现实之困。

  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量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仍是填埋,约占全国垃圾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采用焚烧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还很少。填埋处理垃圾的方式较为落后,现有的垃圾处理场,早已远远无法应对现有的垃圾数量。建设高效的垃圾处理厂,本该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治本之策,可在大城市新建垃圾处理场,往往遭遇“邻避效应”的困局,选址、兴建都会遭遇周围民众的巨大阻力。

  谈及城市垃圾的治理历史,其他地区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资源相对匮乏、土地面积小的日本,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日本普通家庭而言,垃圾细化分类已成国民习惯,垃圾处理企业实现了高科技化作业,废弃物无公害排放等等。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曾经沦为大型垃圾堆放地,经过政府的综合治理和改造,已经变成植被生机盎然的公园。而台北地区从1996年起推行“垃圾不落地”行动,培养民众形成定点送交垃圾的理念和习惯。

  城市垃圾的处理,体现了政府公共治理职能的高低。对特大城市而言,垃圾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土地资源的投入,而囿于科技发展水平所限,这一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又相对较小,因此如果想更好地服务民众,改变垃圾围城的困局,还需要引入多方力量,共同助力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从源头上找到垃圾可循环利用发展之路,推动垃圾处理企业的技术转型升级,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有效再利用。同时,还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运用经济手段促使人们进行垃圾细化分类,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的垃圾产生量,加大城市自身处理垃圾的能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