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环卫工为何有体制内外之分?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本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此前招聘时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个研究生因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热衷于谋求一个体制内的身份不仅仅是为了稳定,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很多优势,所以落选者之一的王洋语出惊人:“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这条新闻之所以吸引舆论眼球,显然是以“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为关注的焦点。有网友调侃说,“小时候,看到街上扫大街的阿姨,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辛勤劳动。妈妈说,你将来不好好学习,就干这个了。结果长大了才发现,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干这个。”还有人说研究生当环卫工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是糟踏他们父母的血汗钱。其实,劳动本身并没有贵贱之分,环卫工作不是只有老年人或者低学历的人才能干。相反,环卫工理应获得全社会的尊重,研究生当环卫工谈不上屈尊,只要他们自己认为合适即可。
  真正值得舆论反思的是,这些所谓高学历人才之所以如此青睐环卫工作,恐怕不是对劳动光荣与职业平等有着更高的理解,而仅仅只是看中了事业单位的编制以及潜伏于后的各种隐性待遇。“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对新进的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一般的环卫工招聘显然不会提供这些待遇;这些特殊的待遇本来就是为了吸引所谓高素质人才而特设的。于是,抱有“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观念的年轻人,将稳定的事业编制当做公务员的延伸,争相搭上体制的便车,力争成为事业单位福利改革前的“老人”,又有什么奇怪呢?
  其实,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研究生争当环卫工”,而是为何会有这样专为某些人特设的招聘?这难道不是一种就业歧视吗?试问,哈尔滨市现有的环卫工人都是有着事业编制的吗?如果在环卫工作岗位上奉献了多少个春秋的老工人都没有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享受不到事业单位的各种隐性福利,这些才刚刚走上环卫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反而一上来就享有前者可能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事业单位编制,请问,这究竟是研究生们屈尊了,还是老环卫工们委屈了?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同工不同酬吗?凭什么干一样的工作,有的刚来就有事业编制,有的干一辈子也休想?就因为后来者多读了几年书吗?
  就在同一天,另一条新闻说广州200多名环卫工人罢工上访,要求加薪并且讨要欠薪(1月14日《人民日报》)。他们不仅月薪普遍仅在1000元出头,而且亚运会和创文创卫期间许诺工人的加班费约1000元,直到现在仍未发放。这充分说明,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环卫工人生活仍是相当悲催的,他们所工作的岗位绝不是竞争激烈的香饽饽;唯有那些附加了事业编制等额外待遇的极少数特殊招聘,才会引来所谓高素质人才为了争抢事业编制而加入环卫事业。问题是,环卫工为何也要有体制内体制外之分?干同样的工作,明明绝大多数人都仅够糊口,领导拍脑袋安排的特殊招聘,谁能说不是一种严重不公的形象工程?(湖南 职员)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