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生活垃圾分类的乡村实践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在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农村纷纷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营造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和上海市松江区两地的探索实践。

  金华市金东区:为啥这里没苍蝇

image.png

六角塘村垃圾收集员严志进(左)每天清晨收集各家各户的分类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的乡村实践

image.pngimage.png

严志进向记者介绍利用太阳能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阳光房”的运行情况。

  “我们这,基本没苍蝇。”进村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六角塘村的村支书楼根洪拍着胸膛介绍。言语间,自信满满。记者决定夜宿村里,一则看看是否属实,二则探探底气何来。

  在金东,六角塘算得上“明星村”,去年全国垃圾分类现场会时,这里是首个考察点。看完后,人人竖起了大拇指。这不到了今年,来村里学习的考察团就有600多批。

  到了村里一转,记者发现,果然不同凡响。尽管各家房子造得普普通通,但房前屋后,清一色地整洁无比。村里马路上,难觅一只塑料袋。即便偶尔有个烟蒂,有团纸巾,看见的村民也会自觉弯腰捡起。而这种干净绝非表面文章,就算随便走进一条小胡同,同样如此。

  最难能可贵的是,家家门口有两只垃圾桶,绿色装“可烂”,蓝色装“不可烂”。城里推动多年都难以奏效的垃圾分类,在农村可落地吗?记者沿路翻看了十多只垃圾桶,分类情况令人惊讶。

  不过,这种好习惯在六角塘,其实时间也并不长。过去垃圾怎么收?楼根洪告诉记者,村头有个垃圾场,什么都往里面丢,保洁员负责将这些“大杂烩”打包后,统一运到镇里,再由乡镇转运到垃圾集中处理站。“那个垃圾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只要天气一热,简直臭气熏天,苍蝇叮满。”

  2014年,金东区全面推广农村垃圾分类,提出“两次四分法”。简单说,就是让农户在家按“会烂”、“不会烂”对垃圾初次分类,再由村里聘请的保洁员上门收集,会烂的就地堆肥,不会烂的再分可卖、不可卖,前者交给供销社,后者按原来模式填埋或焚烧。

  听听是不难,关键农民最怕烦。如同许多村,起初在六角塘,也是反对声一片:城里都搞不好,农民岂能分得清?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分类工作自然难以推进,效果可想而知。怎么办?楼根洪准备先从大环境入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