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垃圾焚烧厂建设需要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要破除垃圾焚烧厂建设的“邻避现象”,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决心、需要媒体的宣传和引导、需要决策的科学和透明、需要各方利益的兼顾和平衡、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与水、电、煤气一样,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维持正常运转的刚性需求。要满足这个刚性需求,需要政府、企业、百姓还有媒体一起努力。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每个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每个人也都有处理垃圾的义务。

  一个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不仅仅是涉及污染控制的环境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关乎民生、稳定的社会问题。我们亟需做的是,在城市刚性需求、区域环保要求和公众利益诉求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垃圾焚烧

  与传统的填埋相比,垃圾焚烧具有工程用地省、处理速度快、减容效果好等特点,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可以考虑优先选择

  垃圾焚烧技术在1890年~1900年间起源于德、英、美等国。120年来,它不断进步,现已成为成熟可靠的垃圾处理主流技术之一。目前,国际上人口密度高、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很多都采用了焚烧技术来处理生活垃圾。

  相比作为另一主流技术的垃圾填埋,垃圾焚烧有5个明显特点:

  一是工程用地省。同样的处理量,垃圾焚烧需要的地方仅是垃圾填埋的1/20~1/15;

  二是处理速度快。一般垃圾在填埋场中分解需要10年~30年,垃圾焚烧只要垃圾的熔点低于850℃,两小时左右就能处理完毕;

  三是减容效果好。同等量的垃圾,通过填埋可减容约20%,堆肥可减容约50%,而焚烧的减容率可达到80%;

  四是污染排放低。据德国环境专家研测,如采用同样严格的污染控制标准,垃圾焚烧产生的污染物仅仅是垃圾填埋的1/50;

  五是能源利用好。大约5人~10人产生的垃圾,通过焚烧发电可满足1个人的日常用电需求。

  当然,一座城市选择什么样的垃圾处理方式,要跟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决策。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可以考虑优先选择垃圾焚烧方式,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则可以考虑优先选择垃圾填埋方式。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助减量、减排、提质、提效,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市容环卫部门一家是很难做好的

  从焚烧技术原理分析来看,焚烧是一种能够适应处理混合垃圾的技术。目前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约有一半城市并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话虽如此,但是我们还是应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因为垃圾分类对于垃圾焚烧来说是正能量,它可以起到减量(减少垃圾处理量)、减排(减少污染排放量)、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中国的台湾和上海等,都有很多垃圾分类的好经验可供借鉴。上海已开始在居民中推行“绿色账户”,只要居民平常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就能得到一定的积分。这些积分可以换取一定的奖励,譬如赠送一些日用品,到一些商店买东西可以享有折扣等。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体市民的事,是整座城市的事,涉及到很多方面,仅仅靠市容环卫部门一家是很难做好的,一定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协同、协力来一起推进,一定要通过统筹规划、系统配套、分步实施、全民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二恶英

  垃圾焚烧厂对自然界二恶英贡献率低于1%,先进的垃圾焚烧厂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

  谈垃圾焚烧就不得不提二恶英,因为垃圾焚烧会产生二恶英,大家都惧怕二恶英。但二恶英并不是垃圾焚烧厂特有的产物。在自然界中,有水、气、土的地方,很多都有二恶英。未经过处理的原生垃圾中也含有二恶英,但绝大部分经过高温焚烧后会分解,再通过一些净化装置,譬如活性炭等吸附后能得到进一步的净化,还会有一小部分伴随烟尘通过烟囱排放。

  伴随烟尘排放的二恶英浓度是微量的,冶炼厂和汽车尾气中的二恶英浓度,甚至抽烟和家用燃气等的二恶英浓度都高于垃圾焚烧。

  120年来,垃圾焚烧技术平均每10年就有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最近10年的重大技术进步,就是二恶英的高效处理技术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现在大部分高比例采用垃圾焚烧的发达国家,垃圾焚烧厂对自然界二恶英排放总量的贡献率都低于1%。

  总体来说,先进的垃圾焚烧厂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而且目前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越来越严格,新环保法对环境污染的管控也越来越完善并日益严厉,今后垃圾焚烧厂的二恶英排放浓度有望进一步下降。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