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垃圾分类:注定是场马拉松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15年前,城市垃圾分类在全国8个试点城市打响“第一枪”。然而,15年过去了,有的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已成一纸空文,有的虽出台了各项措施予以引导,却效果不彰。至今,试点成了马拉松,依旧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

  平心而论,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和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不但没随着时间同步演进,甚至有些逆生长迹象。请问,仅是这简单的对应分类,有多少能完全答上来,又有多少日常严格按此区分?

  这最基础也很关键的一步,显然要从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和社区宣传开始补课。而且,必须从娃娃抓起。比如此前深圳就有明确规定,“教育部门负责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知识教育”。十五年后反思,这真是个日积月累,漫长进化的过程。要想渗透到日常细节,保守估计得一代人的时间。所以说,垃圾处理比解决其他问题更耗时,马拉松是必须的。

  垃圾分类需全民参与,这就需配套奖惩。此前只重惩,而激励不足。虽有些社区可降解垃圾袋印上房号,似乎可倒查违规源头,可就如十几年开不出的罚单一样,也属无用功。而更浇灭民众分类热情的是,即便分类做得好,来一辆垃圾车,却又偷懒式一锅端一锅烩,简单粗暴“混收混运”,完全负激励。而问及为何还要设两垃圾桶,答曰,只为应付检查。

  这样的末端回收运输处理,又把前段培育出的分类热情打击殆尽。走回头路也就难免了。再者,分类目的是为了垃圾的回收利用效率。分类靠民众,处理现下或必须政府投入和主导。从目前看,从收集、分类、运输、加工、检查与监控等各环节看,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似乎这终端处理也未能如预期般优质高效。要变废为宝,循环再生,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化反哺民生,还有很长的路。

  这方面是否可以制度性让渡利润,吸引资本,引进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下,满足多方市场需求,让竞争性的市场力量来发掘环保产业的商机,并解决此前财政投入匮乏问题。这当然也是需要时间探索的,不会立竿见影。放心是对的,只要监督有力,不留寻租腐败空间,政府低效的问题或有望解决。

  而末端打通后,中端分拣运输等捋顺,前端分类热情也会得到呵护。这样垃圾分类处理和垃圾围城问题的解决,才会有望提速。方向不对,则渐行渐远,相反,哪怕是场马拉松,也不会让人气短不用绝望,因为稳步前行,步步为营,胜利终点自然可望可及。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