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垃圾分类,少不得市场参与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可以预见,《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出炉之后,困扰垃圾分类的法规障碍基本可被如愿清除,但如何扶持资源回收企业,却依然亟待政府部门解答。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垃圾分类领域都应当鼓励更多企业进入,既让企业获利,又能降低财政投入,何乐而不为?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于明年实施。省人大常委会日前召开宣讲大会指出,城乡生活垃圾应当分类,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洒、焚烧或堆放垃圾,将处以罚款。

  这也意味着,从明年开始,丢垃圾时是否分类,不只考量个人素养的高下,如果不看垃圾桶标识就随手丢垃圾,说不定就得领张违规罚单。垃圾围城之势愈发汹涌,挥动地方立法之铁腕,强力推行垃圾分类,牵涉百姓安居,攸关城市生态,势在必行,拖延不得。

  徒法不足以自行。且不说面对随处可见的乱丢垃圾现象,方方面面会付出怎样的执法成本,单单垃圾分类回收后的分类处理,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配套。如果只靠政府部门单骑突进,无视市场之力,无论时间耗费,还是资源投入,垃圾分类恐怕都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2000年,北上广等8个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一晃15年过去,大多数城市却难逃虎头蛇尾的命运——花花绿绿的各类垃圾桶里,依旧是杂乱无章的垃圾,更有甚者,因为善后分类处理迟迟不到位,惹来公众一片“分了也白分”的质疑。

  8座城市,哪一个不是全国的佼佼者?连它们只靠政府部门都玩不转垃圾分类,哪座城市又敢说自己一定行?他们之所以纷纷折戟沉沙,一方面固然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始终未能完全撬动市场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摆出几个分类垃圾桶,而是一个从源头分类、中端处理到后期回收的系统工程,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如果分出来的东西可以被利用,就应当考虑后端有没有企业或产业对接——如果没有产业对接,回收来的垃圾又该何处安放?

  报道显示,在发达国家,垃圾处理业被视为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催生出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德国玻璃制品的垃圾回收利用率接近100%,冶金生产中的矿渣95%得到重新利用。在瑞士,70%的废纸、95%的废玻璃、90%的铝罐得到回收。

  前两年,佛山也曾试水多个垃圾分类利用产业项目,时至今日,真正成气候的却屈指可数。调查过佛山多个垃圾分类试点后,有专家认为,市民素质偏低、利益分配不均、政策扶持不够细、法规不完善都是“垃圾分类”遇到的难题。

  可以预见,《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出炉之后,困扰垃圾分类的法规障碍基本可被如愿清除,但如何扶持资源回收企业,却依然亟待政府部门解答。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垃圾分类领域都应当鼓励更多企业进入,既让企业获利,又能降低财政投入,何乐而不为?

  “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曾经,央视有一则公益广告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既然仅凭政府部门一己主导之力,无论怎样也担不起垃圾分类的重担,就不如多给企业、市场一些机遇。推动社会参与,实现垃圾分类产业化,让垃圾成为资源,未尝不是一条走出垃圾围城的通途。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