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现状|习惯难改?垃圾"一包扔"仍常见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如果说疫情是一场考试,那么它不仅仅是对临场应变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原始积累的一次摸底。正如垃圾分类,看似是不起眼的生活习惯,但关键时刻却能为公共卫生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长沙垃圾分类始于2012年,至今快8年了。疫情特殊时期,长沙垃圾分类进行的现状如何?从3月15日起,三湘都市报记者展开了近半个月的调查。

■记者 黄海文

目击

垃圾普遍未分类,废弃口罩也随手扔

3月31日早上6时许,长沙市开福区蒋家垄小区41栋楼摆放着4个分类垃圾桶,桶上分别贴着如下标签: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垃圾桶的正上方,用彩色图文详细描述了各种垃圾的识别和分类。因为疫情原因,社区还专设了一个口罩、医疗垃圾桶,并用醒目的红色字体标识。

早上出门顺手把垃圾扔了,这个最前端的分类工作做好了吗?记者早早等候在此。

6:25,一名30多岁的男子将一塑料袋垃圾随手丢进可回收垃圾桶里,然后骑着电动车离去。记者忍着恶臭打开垃圾袋,发现袋里装的是青菜叶、剩饭和残菜等,还有4只用过的口罩。

6:30,一名年轻女子开着小车在垃圾桶旁停下,她摇下驾驶室窗门,从窗里丢出一袋垃圾,然后发动车子离开。垃圾袋里装着桔子皮、果壳、旧内衣以及3只口罩。

一直到8时许,前后丢垃圾的居民共21人,都是一袋垃圾“打包”扔,其中3人还丢在了桶外。记者发现,这些垃圾都没有实行分类。

8:30,记者赶到开福区国庆新村一垃圾分类收集点调查,未分类问题同样存在,而且正值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废弃口罩没有分类,在小区随地乱丢的情况也不少!负责该小区卫生的龚大姐告诉记者:“我每天要捡30多个乱丢的口罩。”

追踪

卫生员只捡取能卖钱的废弃品,混合运输是“常态”

开放式小区都由社区雇请了卫生员,他们每天早晚到自己分配的小区回收两次垃圾,除了红色的工装,他们无一例外地推着一辆两轮小板车,板车的后面挂着一个大纤维袋。

3月15日9时许,52岁的卫生员程善宝(化名)推着车来到国庆新村的垃圾桶旁,他用戴着黄手套的手将桶里的垃圾一袋一袋提出来丢进车里,一旦看到垃圾里的大片废纸和铁片,就用火钳夹出来丢进车后悬挂的纤维袋。

小车装满垃圾后,他运送到小区的垃圾站,将垃圾倾倒在站里。然后蹲在垃圾站旁给纤维袋里的废品归类,把能卖的废品放在站后的房间里,积攒到一定数量,再运到废品店出售。

“今天早上捡的这些废品能卖多少钱?”面对记者的提问,程善宝憨厚地笑着说:“能卖个两三块钱。”

程善宝的妻子也是小区卫生员,夫妻俩来自乡下。他月薪2800元,妻子月薪1800元,另外靠捡废品贴补家用。他们省吃俭用,攒钱给儿子娶亲。

“这些垃圾里还有很多废品可以回收,怎么不都收起来呢?”

“那不值钱,也没时间。”程善宝回答说,“除了收垃圾,每天还要扫街,也挺忙的。”

记者随后走访其他多个小区,先后跟踪7名卫生员,发现他们都像程善宝一样,只捡取能卖钱的铁片、废纸,没给垃圾做分类处理。垃圾混合收纳、混合运输仍然是垃圾清运工作的“常态”。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由于不规范作业,垃圾投放箱遍布油渍和污垢,小区生活垃圾收运点发出的刺鼻气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调查

多数居民愿意垃圾分类但习惯难改变

垃圾分类关键靠全体居民参与,记者走访发现,垃圾分类宣传遍及长沙大街小巷,几乎每个楼栋都设有4个分类垃圾桶,但现实是,市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仍然不高。

长沙垃圾分类启动于2012年,为何至今效果仍不理想?

在开福区蒋家垄社区党委书记叶勇敏的支持下,去年12月25日,记者对该社区100户居民分发了问卷调查。

问卷设置了“你家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理的”、“你知道哪些生活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吗”、“你愿意为环保和再生能源利用分类家里的生活垃圾吗”等五大问题。

问卷调查统计显示:88%的居民回应自己家的垃圾“先分类、袋装,再放进相应的分类垃圾桶”,1%的居民直言“不分类,混合打包放进垃圾桶”,11%的居民表示“有时分类,有时不分类”。有趣的是,虽然回应自家垃圾会“分类袋装”的居民占比颇高,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付诸行动。

调查还显示,74%的居民认为,没有分类的垃圾会“导致环境污染,危害人畜健康”和“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被焚烧或填埋,浪费资源”。此外,94%的居民“愿意”为垃圾分类出力,4%的居民认为“不习惯”,2%的人觉得“太麻烦”。这说明,绝大多数人明白垃圾分类的意义,并且有这个意愿,但因为习惯使然没有认真去做。

叶勇敏书记介绍,社区从2019年1月份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并将其纳入了党建工作,1-6月集中宣传和培训,家家户户都收到了垃圾分类的宣传资料,组织社区3600户8700人培训垃圾分类5场次,7月份发放分类垃圾桶3000个,每栋楼都设有两处垃圾分类桶。

不过关,目前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还不太理想,叶勇敏认为,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从每一个市民做起,多年以来,市民一直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现在要纠正这一旧习,需要很长时间宣传、灌输和培养。

链接

“标兵”娭毑的垃圾分类经

在长沙市蒋家垄社区,左新利娭毑是社区垃圾分类的标兵。4月1日,记者采访了左新利。

4个小塑料袋分装4类垃圾

今年62岁的左新利娭毑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家三口居住在蒋家垄社区的菜市场附近。走进左娭毑的家里,每件器物都摆放得很整齐,虽然是旧房,但干净整洁,给人很舒适的感觉。

她拉着记者走进厨房,指着靠墙处摆放的4个白色小塑料袋告诉记者:“这4个袋子,分别装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每天家里产生的垃圾,我都放进相应的塑料袋里,装满了就提到楼下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以前从来没这么做过,自从2019年社区宣传垃圾分类,我才开始照做,现在已经做了一年,成习惯了。”左娭毑笑着说:“以后,我还会坚持做下去。”

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标兵”

虽然退休7年多了,但左娭毑对社区的工作很支持。

社区党委书记叶勇敏告诉记者:“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左娭毑每一场活动都不落下。到各家各户发放宣传资料、为居民示范垃圾分类等,也很积极。日常生活中,她不仅自己坚持垃圾分类,还经常向左邻右舍宣传。如果社区所有的居民都像左娭毑这样,那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就不这么难了。”

听到叶书记的话,左娭毑憨憨地笑了,谦虚地说:“我还没做得更好呢,不值得这么夸我。”

叶勇敏竖起大拇指称赞:“你做得很好,是我们社区垃圾分类的标兵!”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来源:新湖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