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新时代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困境与改革出路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 要:新时代农村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不仅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目标要求,还有利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更有利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然而,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依然面临一些困境: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绿色观念相对淡薄、农村垃圾分类设施相对落后、保障农村垃圾分类的制度相对滞后等。破解以上困境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共建共享等为原则;发展农村经济,摆脱物质困境;加强宣传教育,摆脱观念困境;健全基础设施,摆脱设施困境;完善相关制度,摆脱制度困境。

一、新时代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

农村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是新时代中国国情、农情的需要,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既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目标要求,也有利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更有利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一)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有效抓手

生态宜居是生态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体现,“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1]13。因此,必须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好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加快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步伐,实现百姓生活环境的生态与宜居的统一。换句话说,生态宜居其实是强调生态和宜居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生态侧重于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即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宜居侧重于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与处理是影响农村宜居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农村宜居生活环境的重要步骤,它将有效提升农村生活宜居环境水平。在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农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外在性,这就亟须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程,增强广大人民的直接感受。将农村垃圾进行分类是有效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变废为宝的前提,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减少垃圾对大自然的破坏,缓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双重压力,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因此,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工程,也是实现生态宜居的有效抓手。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国内的发展情况与国际发展的经验,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再次阐明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与意义。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正如:“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3]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美丽乡村”的“美丽中国”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完整的,农村美不美影响着“美丽中国”的成色和质量。因此,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快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中国”的标志与底色[4]11。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将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不仅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有效抓手,还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工程,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

(三)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5]。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对国外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借鉴,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与执政理念的最新表达[6]。绿色发展既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求培养广大人民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不仅是对农村现实需求的回应,而且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两个方面的重点突破:构建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就是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通过要求广大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有效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可见,绿色发展理念只有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才能赋予其勃勃生机。农村是中国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阵地,农民是中国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主体,只有亿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自觉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才能真正使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得到展现。因此,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既是有效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

二、新时代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困境

(一)物质之困影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主体的观念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证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同样,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的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由这个基础来说明。”[8]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属于实践活动,但它受其主体绿色生活观念的影响。换言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无论是一种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都要受到这个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4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14617元[9]。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农村经济依然是一块“短板”。因此,目前相对薄弱的农村经济制约着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效果,尤其是影响其主体绿色生活观念的形成。

(二)观念之困影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主体的行为选择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一定的观念来引领的,这也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主体观念的影响。绿色环保观念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中往往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对待生产生活垃圾的态度与实践。广大农村居民的绿色环保观念既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主体行为选择的基础,也是有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动力。因而,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中,需要广大农村居民的绿色环保观念作支撑,以稳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主体基础。然而,广大农村居民受长期生活习惯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绿色环保观念的认知不够深刻,难以自觉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调研情况表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绿色环保观念缺乏,难以认识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重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不能充分理解政府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现实意义,导致其责任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10];二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不强,难以在日常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落实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导致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程缓慢。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主体,其行为选择严重影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程与效果。农村居民绿色环保观念是其选择绿色行为的前提,也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

(三)设施之困影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主体的参与热情

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不仅受其主体素质的主观影响,而且受其设施不健全的客观影响。健全与完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尤其是在“厕所革命”等的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73.9%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村庄仍然没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要么是倒入露天垃圾池,要么是转运到镇上进行集中处理。这表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依然面临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大多以垃圾池代替分类垃圾桶;二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服务覆盖面较窄,很多农村地区存在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垃圾桶或垃圾池的现象,不太便利的垃圾投放设施影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主体的参与度;三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施安放错位,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参与农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11]。总之,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不健全,难以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程。

(四)制度之困影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实践的执行成效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推行不仅受到经济基础、其主体绿色生活观念和设施完善程度的影响,还受到其相关制度的制约。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在推广、执行和评价三个环节都存在制度相对滞后的问题,使其最终成效不尽如人意。一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推广环节中的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进行宣传推广,这个过程需要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撑,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在这些方面的保障略显不足,推广效果欠佳。二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执行环节中的监督制度不健全。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主体,但其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需要有相关的监督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管理。而在实际过程中却面临监督制度欠缺的困境,导致执行效果欠佳。三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评价环节中的测评制度不健全。有效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推进,但目前大多数农村还未出台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评价制度,使其面临评价制度欠缺的困境,执行效果不理想。总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相关制度是影响其执行的重要因素,制度困境若不破解,必将削弱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执行力,影响其执行效果。

三、新时代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中国的革命史、改革史和建设史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将受损。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离不开党的领导。正如:“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4]188因此,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多到农村看看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农村居民的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广大农村居民解决在垃圾分类处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坚持党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领导原则,重点在于“全面”,关键在于“落实”,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各级党委全面领导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体制。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而且需要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1]42,即五级书记抓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二是各级党委应加强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的研究。各级党委要深入农村调研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改进方案。三是各级党委要积极营造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要综合运用大字报、橱窗等传统宣传方式和多媒体等现代宣传载体,积极宣传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农村居民加入其中。总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事关亿万农村居民生活改善的重大工程,各级党委要提高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实际效果纳入工作考核之中,把党管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正如:“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2]因此,在实践中“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即把我们的精力集中用在发现解决问题上,把解决问题作为我们推进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3]。把准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言之,在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强化问题意识,只有准确把握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面临的问题,才能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破解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困境。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需要勇于发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只有勇于发现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推进其进程,提升其效果。在实践中,需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发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真问题。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需要善于分析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召开群众座谈会和专家座谈会,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问题的表象探寻其实质,形成基本的解决方案,从而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需要敢于解决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的终极目标。找准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其成因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破解其现实困境才是问题导向的最终归宿。解决问题要求在实践中,既要按照已有方案认真落实,又要根据实施的过程对既有方案加以完善,以便推广。总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寻过程中面临的真问题,做到真分类、分好类,从而真正解决问题,最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党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中的具体体现。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人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认知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立足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14],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骛远。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重点突破。一是处理好试点与推广的关系。先试点再推广是中国现代化历程所证明的有效方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具体的实施政策也还处于持续完善的过程当中,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时,要处理好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提升其实践效果。二是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不同农村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实践中要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做到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三是处理好惩罚制度的严与宽的关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离不开相关的惩罚制度,但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惩罚制度,使广大主体能够化外在的强制行动为内在的自觉行动。四是处理好短期成效与长期效果的关系。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人员要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勿做面子工程,多做实实在在的工作。总之,要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发挥出实际作用,就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四)坚持共建共享原则

共建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主体,但以其自身能力难以独自承担重任,还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治理格局;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居民才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最大受益者,需要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因此,在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积极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使其在共建的过程中共享收益,在共享收益的过程中共同参与,在具体的实现途径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汲取民智、最大限度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氛围[15]。坚持共建共享原则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调动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热情,是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的关键因素[16]。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最终和最大受益者都是广大农村居民,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其先做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践行者,再做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受益者。二是努力构建多元参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大格局。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工程,做好这项工程不仅需要发挥广大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还需要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形成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大格局。三是积极构建合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收益机制。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要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构建合理的收益机制,使广大农村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总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归根结底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事业,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其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新时代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改革出路

(一)发展农村经济,摆脱物质困境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上层建筑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推进过程与实践效果会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果没有扎实的农村经济基础,就不会有良好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效果。正如:“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17]因此,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物质基础。新时代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石。发展农村经济既需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和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又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实现形式[18]。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其实现形式有利于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实现资源向资产的转变。二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来推进实现。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等形式,进一步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已经有力证明了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做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深化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发展的活力。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总之,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前提和物质保障,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宣传教育,摆脱观念困境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推进过程与实践效果受其主体观念的影响,即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最终效果与其主体的绿色生活观念呈正相关关系。绿色生活观念只有在每一个农村居民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才能形成巨大的绿色能量,最终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程与提升其效果[19]。新时代加强绿色生活观念的宣传教育,培育个人绿色生活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合理选择宣传教育的载体。在新时代对广大农村居民进行绿色生活观念的宣传教育,需要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载体,即在实践中既要继续发挥传统载体的作用,也要借助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新兴媒体的力量[20]。二是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广大农村居民是否真正接受绿色生活观念是衡量宣传教育效能的重要指标,只有用其喜闻乐见、贴近其生活的宣传教育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普及绿色生活观念需要与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三是发挥好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树立典型示范是对广大农村居民进行绿色生活观念宣传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科学选取典型案例与典型人物,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进行宣传,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21]。总之,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主要参与者,只有把绿色生活观念植入其心中,才能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对广大农村居民绿色生活观念的宣传教育,使绿色生活观念“入耳入脑入心”,帮助农村居民摆脱观念困境,最终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程。

(三)健全基础设施,摆脱设施困境

健全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是落实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按照科学规划、方便村民等原则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22]。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需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的供给机制。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只有强化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进一步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主体普遍单一,难以有效破解其面临的困境,因此,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增强其供给服务能力。三是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准性。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还存在数量、质量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补齐这块“短板”需要提高政府投资的有效性、精准性,从而提升其实际效果[23]。四是拓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资金需求较大的工程,需要采取“多予”和“放活”的方法来拓宽其资金来源,有效满足其建设的资金需求[24]。总之,只有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程,并提升其效果。因此,在着力破解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实践中需要增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助力其摆脱基础设施短缺的困境,最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25]。

(四)完善相关制度,摆脱制度困境

新时代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广大农村居民的绿色生活观念、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支撑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制度。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需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推广保障制度。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大众化是推动其进程的前提。完善财政投入体系、科技支持体系、人才保障体系等相关保障制度,有利于更好地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大众化。二是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运行监督制度。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既需要发挥广大农村居民的内在行动力,也需要发挥其外在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制度规范、村庄内部规训,以及村庄内外的奖罚措施,从意识和行为两大方面来规范广大主体的垃圾分类处理行为[26]。三是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评价考核制度。新时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需要借助考核这根“指挥棒”,发挥其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各主体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政府的牵引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认真落实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部署。四是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完好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是提升其效果的关键。针对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被破坏的现象,需要完善对其的管护制度,延长其使用周期,提升其实际效果。总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需要增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制度的供给能力,夯实其制度基础。

作者简介: 祝林林(1991—),男,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19FKSB042);

来源:改革与战略. 2019年11期 第64-71页

来源:农村土地和乡村振兴
相关阅读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