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从牛羚、瞪羚到独角兽 环境企业如何实现蜕变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启,环境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然而,在产业飞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呈现出“小“”散“甚至”乱”的局面。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跨界而来的巨鳄压力,中小企业如何保持高速增长,从五万多家环境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得资本青睐的“独角兽”?

一、初识牛羚、瞪羚、独角兽

在政策频频利好的大背景下,快速奔跑的环境企业就像敏捷、有韧劲、有灵性的牛羚、瞪羚和独角兽。

通常来讲,牛羚企业是指规模小但却像牛羚一样有强大的生命力,克服重重困难、顽强成长向前狂奔的企业。

瞪羚企业是指像瞪羚一样高速成长、跳跃式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

独角兽企业的说法最早流行于硅谷,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70亿人民币)以上,能给行业带来颠覆式创新的初创企业(尚未上市)。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可能有更具体的认定标准,比如要求企业连续两年营收年均增长30%以上,最近一年营收达500万元以上才能称作牛羚企业;要求企业连续三年营收增长40%以上才能称作瞪羚企业。

环境领域的这三类“神兽”具有的特点是: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成立时间不长但业绩快速增长;营收规模在千万到亿的量级;非常有潜力塑造产业新方向。

在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成都高新区等全国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瞪羚企业受到很多优待,如政策激励、政府扶持、融资支持、配套保障等。一个地区的这类企业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氛围更好,活力更足。2018年3月起,独角兽企业更是受到A股IPO开绿灯的“照顾”。这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极大地鼓舞了中小企业前进的动力,中小企业也纷纷开始尝试申报。

二、牛羚企业和瞪羚企业成长中的“三大命门”

当前中国环境企业有5万多家,按照E20研究院的分类它们形成了由300余家优秀的环境企业组成的金字塔产业格局:约20家资产规模在300~500亿之间以投资运营为核心的重资产环境集团;约50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左右的区域环境综合服务集团;约100家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领跑者;约100家高性能、高标准的设备制造服务商。E20分别称之为A、B、C、D方阵。显然,牛羚企业和瞪羚企业活跃在C、D方阵中。

5万多家环境企业里,中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在中国,每天有一万家创业公司成立,但其中的90%都活不过18个月。这些“小而美”的公司能存续几年的时间,已是佼佼者,但要想长成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参天大树,依然需要面对成长过程中无数的疾风骤雨。

当然,即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中小环保企业依然为数众多,如细胞般快速的迭代,也是这个领域的一种行业生态。到底谁将成长升阶,谁能维持竞争力小而灵活,而又有众多小企业被淘汰,分析其背后原因十分重要(其实大企业也有崩塌的风险)。环境领域的中小企业表观上遭遇的困境是市场挤压、资本匮乏、人才流失、管理不善,而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可能是:

(一)战略目标过短,定位不清晰

一个企业短期内盈利是容易做到的,难的是长线经营。创建企业时可能只考虑了近期的优势和收益,没有对自身在行业中的位置进行精准的定位,没有对未来的战略目标、经营构想、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制定全局的规划。因此容易被快速变化的市场牵着走,面对冲击时应对能力很弱。

从这点而言,在PPP领域E20研究院也一直强调战略中应注重长期的“运营”视角,而近期PPP中的PFI模式中的工程导向就很难培养出稳定增长的商业模式,即便公司规模由此做得很大(相关阅读→规范之下PPP应走向何方——再定义PPP里的运营)。

(二)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当前的环境产业,已由单一的设备服务、工程服务、投资运营服务向寻求整体环境效果服务转变,完成了从“点”到“线”到“面”三个时代的跨越。相应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丰富更新,从设备提供到EPC到BOT/BT/TOT/O&M再到PPP。随着竞争者的不断涌入,陈旧单一的商业模式可能很快就会撞到天花板。例如传统水务EPC的增量空间几乎走到了末路,此外EPC业务的稳定预期角度的缺陷也是命门。

对比来看,以可持续现金流为优势的北控光大等所曾依赖养成的特许经营模式的黄金资产已经一票难求,而如深圳长隆、神美科技所处在的药剂行业曾经不被重视,却同样以可持续现金流的优点引人瞩目。

(三)融资成本更高,融资渠道更少

据《中国社会融资环境报告》统计,当前我国社会融资(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7.6%,而这仅是承担融资利率对应的成本,真实的平均融资成本超过8%。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大部分高于10%,无疑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很重的负担。

从融资方式来看,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首要渠道,占比54.84%;中小企业因缺少资产抵押、盈利水平较低,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在资金寻求“安全性”的趋势下,以前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纷纷出现转型,由服务于投资转向服务于消费,由服务于中小企业转向服务于个人、政府平台和大型企业。

三、生态位错位、差异化集中助力牛羚企业和瞪羚企业突破

环境产业的未来格局,无论是市政还是工业,无论是相对成熟的传统水务还是“喧哗骚动”的环卫与危废,集中度都会进一步提高,但各个细分领域依然留给大量中小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牛羚企业和瞪羚企业可以通过生态位错位竞争策略和差异化集中策略找到突破式发展的路径。

(一)生态位错位竞争策略

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占据一定的位置,发挥自己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这就是“生态位”的概念。生态学中有许多与企业战略相通的法则,很有意思(相关阅读→薛涛视频:二十年水业纵深,贯穿生态未来)。

同质产品或相似的服务,在同一市场区间竞争难以同时生存,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需要“错位”。错开生态位的主要途径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生态位不与同行重叠,避免无谓的市场竞争。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指出:“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中的优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善于抓住细分领域的潜在机会,开拓新业务形态,打造领先的工匠品质,充分体现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布局大企业难以企及之处。E20也一直在坚持为圈层企业提供专业客观的行业研究报告,预判细分市场空间,解读产业热点及困惑,用平台聚拢的智慧解决企业战略方向问题,模式创新问题。

细分领域中一些有特色的“牛羚企业”、“瞪羚企业”初露头角。比如固废市场中,极少有企业专注于废矿物油再生利用,广州首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凤毛麟角。作为废矿物油全产业链投资运营商,广州首联针对行业特点,经过数次迭代后定型适合废油再生特点的成套装备,在工艺先进性、产品标准、产品产率、能耗水平和环境影响各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项目投资、资源整合迅速布局市场,利用技术优势和运营模式创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走出了一条最具有竞争力的道路,在细分市场内一马当先。(相关阅读→广州首联周相武:废矿物油再生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在伴随会员企业的成长过程中,E20竭力提供专业深入的营销服务,通过论坛、沙龙、新闻、视频等方式,实现价值的精准传播。

再比如苏州嘉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专注于固废分选,引进德国先进的机械分选技术,对不同的垃圾类型(包括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大件垃圾、陈腐垃圾、建筑垃圾等)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集前沿的核心技术、精良的装配制造、优质的售后服务为一体(相关阅读→紧跟大环卫分类国策,嘉诺分享不同类型垃圾的针对性处理方案)。

借力于E20提供的营销微咨询服务,深圳市清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对企业定位有了更深刻的阐释,“行业(环境)生态化发展需要生态友好型技术,技术创新型企业技术产业化需要在生态圈中寻求自己的生态位,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需要生态化的合作模式。”(相关阅读→无问西东——看技术创新型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态之路?)

要么自建一个生态,要么融入一个生态。大部分牛羚、瞪羚企业更适合后者。在环境行业迅速变革发展的趋势下,“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的生态合作才是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赢格局。在E20的会员生态、学员生态、师生生态、跨界生态、产融生态中,越来越多的合作得以促成,实现了最充分的价值连接,拥有无数的想象空间。如在农村污水产品中很有创新特点的深圳合续后来居上成为北控水务等大型A方阵公司合作的热门对象,如经过E20创新训练营孵化的万朗集团分别与北控水务、岭南股份的战略合作,如在分散污水领域的博汇特与博天环境的紧密合作,如苏州伏泰领先的智慧环卫服务与各环卫A方阵的携手共赢,如上海复振与沈阳光大环保在土壤修复方面的业务合作,案例诸多,举不胜举。(相关阅读→CEO特训班上演 “马克龙爱情故事”)

牛羚企业和瞪羚企业的生态位,一定要给整个生态圈带来价值,相互滋养、相互支持,使生态圈更加健康、稳固,这也是生态圈成员生存的条件和立足的根本,也更容易获得生态圈内其他成员的支持和认可。如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工艺技术集成的标杆企业,曾先后获得西班牙阿本戈集团、北控水务集团、E20壹号基金、中车股权投资公司等行业翘楚的战略投资。

生态位的选择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基于对环境产业能否创造价值,能否成为客户的正资产的深入思考,金科环境的战略定位从“水处理膜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转变为“通过水中价值物回收和资源化解决水污染和水短缺问题”,展现了从“绿色经济”向“蓝色经济”的跨越。(相关阅读→金科环境张慧春:以蓝色生态模式迎接城市绿色发展)E20一直是蓝色思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蓝色思维与环境产业生态化的趋势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也影响了一批圈层会员企业。

(二)差异化集中策略

在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生态位之后,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优势,塑造核心竞争力,运用差异化集中策略实现企业整体的最优化。差异化集中策略是指针对某一顾客群、产品细分市场或区域市场采用差异化战略;即满足某一特定市场的独特需求。差异化集中可以从技术、商业模式、市场渠道、管理机制等方面切入。

(1)保持技术领先:中小企业需要“落地有声、入木三分”的创新型技术,把握核心知识产权,并不断更新迭代。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清研环境,在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上潜心耕耘14年,推出了三代RPIR技术,并在市政污水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黑臭河道截污、村镇污水等领域成功进行规模化应用。再如亿昇科技对磁悬浮鼓风机技术的持续钻研,使其成为全球少数几家磁悬浮鼓风机制造厂商中唯一具有全自主中国“芯”的企业。同时,技术核心的聚焦也必不可少。像土壤修复技术有100多种,常见的也有10余种,企业不可能每种技术都精通,只能在单点上率先寻求突破。

(2)商业模式突破: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商业模式的优势,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带来颠覆性的发展。商业模式的突破需要首先判断是否处在一个有未来的细分领域,然后聚焦核心客户群挖掘客户的隐性需求,尽量占据价值链的高端、挖掘利润池,再然后革命性地降低成本,突破人才与资本瓶颈。企业如能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前景不可限量。商业模式七式是CEO特训班里最核心的商道课程,在此不再赘述。

(3)深耕区域优势:牛羚、瞪羚企业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大型集团、上市公司拥有更加稳固的关系,在发源地的市场资源优势也很集中,是巨型企业相对欠缺的。那么在当地深耕细作,发挥区位优势无疑是抗衡大鳄“跑马圈地”的一剂良药。

(4)持续灵活创新:由于牛羚、瞪羚企业基本是民营企业,天然具有机动灵活、反应灵敏的特点,在机制上更容易设置有吸引力的部分,在人才引进、业绩激励、股权激励上更有优势,但同时也对企业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相关阅读→破解环保人才困局的八字箴言——激活组织 赋能于人)

中小企业通过找准定位,铸造品牌,发挥特色,实现供给思维向需求思维转变,专业思维向商业思维转变,商业思维向资本思维转变,最终实现突破,在环境产业中占领一席之地。

四、环境界的独角兽即将诞生

2017年底,胡润研究院发布《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榜上有名的企业大多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领域,比如蚂蚁金服、滴滴出行、小米、今日头条,估值均在千亿百亿的量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环境产业成为落地“两山论”的中坚力量,必然能够带来更多的增量,创造更丰富的价值。

作为环境产业纵深服务生态平台,E20将继续致力于用平台的力量助力环境企业实现跨越式的成长:通过智库能力为企业提供战略辅助,也为构建行业的健康生态环境做出努力;通过传播能力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也为优秀企业做好营销推广;同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通过圈层服务做好合作对接,与20%的优秀企业(无论大小)携手成长。

E20坚信,未来三到五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环境企业从“小瞪羚”成长为“超级独角兽”,一定会有一批伟大(未必是规模)的环境企业诞生,环境产业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相关阅读→傅涛:最伟大的环境企业如何练成?)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在CEO特训班上授课时谈到,当博天环境还只有2亿多产值的时候,他就喊出了十年后要做到百亿的产值,当整个行业内的人都在嘲笑他的时候,他却已经在为他的“胡吹神侃”作朝乾夕惕的努力了。在别人看来痴心梦想的目标,也只有敢在公开场合说出来的时候,才会引起行业内有先知先觉的人士的关注,更会在心中形成一股对自己的鞭策力量,把自己摆入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界!(相关阅读→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学员随笔 | 听上市公司董事长赵笠钧论《博天之道》)笔者深受启发,顶着巨大的锅盖发起“独角兽挑战”:欢迎下方留言分享您企业的独角兽愿望,三五年后我们再来看。


来源:中国水网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