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失去资金支持,垃圾分类试点失败告终?广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难在何处?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参照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标准,我市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市民可在分成上述四类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的垃圾收集站均以一块竖着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宣传板作为背景墙,与悬挂的“参与垃圾分类,节约处理成本”标语相互呼应,履行着宣传垃圾分类的职责。然而,垃圾收集站内摆放着的,却是几个无分类标志的黑色垃圾桶。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2013-2017年连续5年将之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目前,全省基本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已建成约21.6万个村级垃圾收集点,1807座镇级垃圾转运站,覆盖1139个乡镇、19.8万个自然村,设施使用运行也在逐步完善和规范。

但在垃圾分类方面,各地尚未见明显成效。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发现,有部分村因为专项资金改变了村容村貌,建立了长效机制,也有部分村试点垃圾分类,最终囿于资金短缺,以失败告终。

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建设和运维成本都较高,资金成为最大的难题。新华社图片

有了专项资金 村容村貌大变

每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李桂红便会起床,简单洗漱后拉上村里配备的垃圾车,装上扫把、钳子等装备,一边清扫路边垃圾,一边清空每户村民门前的垃圾桶。

李桂红是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的保洁员之一,负责其中一个自然村约60户村民的垃圾收集及路边卫生保洁。每天早上,她需要花费大约3个小时来完成一个自然村的清洁任务,“我的工作就是将村民门前的垃圾收集运到村收集点,等镇的转运车将垃圾运走。”

每户分发一个垃圾桶,由村里的保洁员到户收集垃圾并运到村垃圾集中点,等待镇的垃圾转运车运走,是松树岗村近几年借助新农村建设相关资金政策建立起来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2014年底,博罗县成为广东首批新农村示范片试点,松树岗村被列为“三园四海”连片示范打造计划的起点站。“列入新农村示范片后,省、市、县、镇都提供了专项资金,开展环境卫生工作有了保障,这其中就包括了垃圾收集的费用”,松树岗村支书朱见聪表示,该村卫生环境大变样,专项资金功不可没。

得益于专项资金的支持,松树岗村彻底告别了村民口中“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面貌。“以前我家门口这条路上全是杂草、垃圾,污水横流,现在你看多干净”,松树岗村的前后变化之大,让村民李梅印象深刻。

据了解,松树岗村共有10个自然村,设立了7个垃圾收集站,由8个保洁员负责全村的卫生保洁工作,基本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

失去资金支持 试点失败告终

专项资金,是松树岗村环境卫生大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资金难题,恰也是正联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经刮过的一场风”,这句话用来形容河源市紫金县敬梓镇正联村村民对垃圾分类的印象,大概最合适不过了。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正联村曾搞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行动,给每家每户分发了一个崭新的大红桶,上面贴着“厨余垃圾”的标识。同时,在村道上也分别放置两个垃圾桶,一个为厨余垃圾,一个为其他垃圾,分类收集起来再运往敬梓镇垃圾中转站。

“我们希望能让村民自觉做垃圾分类,从而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提到该项工作时,正联村支书廖志凡有些哭笑不得。他说,很多村民舍不得用新的垃圾桶,还是用旧的垃圾桶,全部垃圾扔一起,“当时为了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我们都尝试了,还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微信群,但从最终的结果看来,成效一般。”

正联村垃圾分类试点,是阿里巴巴旗下基金会的项目,因此试点半年内,由该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廖志凡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当时也想到了后续的资金问题,因此曾尝试向村民宣传收取垃圾分类处理费的理念,“只有一小部分村民同意,大部分还是不愿意,所以也没办法强制收取。”因此,半年试点结束后,失去资金支持的正联村没有继续开展垃圾分类。

敬梓镇一位干部分析,当地未能推开垃圾分类工作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上级未制定相应政策,“顶层设计跟不上,镇没办法开展工作”;二是中间实施者对于垃圾分类的理解也是‘半桶水’,无法专业全面地向村民科普;三是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只能激励,不能惩罚,“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资金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单靠政府的财政资金,要较快较稳推进比较难。”

据紫金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规划建设股李工透露,当前紫金县生活垃圾保洁费基本靠政府补贴,补贴标准为市一级每年人均5元,县一级人均12元,省一级则根据上一年度核算划拨。“我们之前也在两个镇试点收取垃圾保洁费,标准是每户每年60元,但最后还是收不起来”,李工提到,从试点和调研情况看来,垃圾费难以收取,“一方面是因为村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认为垃圾处理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另一方面,则是镇村对垃圾处理链条了解不深,始终觉得可以通过焚烧、填埋等方式消化垃圾。”

建设成本太高 试点县压力大

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链条的前端,松树岗村在“村收集”方面成效显著,但仍未开展垃圾分类。“目前,我们村主要还是村民和保洁员做初级垃圾分类,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开。说白了,其实就是村民和保洁员会将能卖的瓶瓶罐罐拎出来,其他的就当垃圾一起扔了。”朱见聪认为,将垃圾按照标准分成四类或五类,目前对村民来说不太现实,“要推开垃圾分类工作,首先肯定要加大宣传,提高村民素质和垃圾分类的意识。”

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决定在全国100个县(市、区)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广东有四地入选,分别为汕头市南澳县、佛山市顺德区、惠州市博罗县、云浮市罗定市。

日前,博罗县召开了创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县工作会议。按照工作方案,博罗县将于2018年底前完成罗阳街道办、石湾镇等10个镇街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并于2019年底覆盖所有乡镇和80%行政村,初步实现博罗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程控制和管理。

“因为想要一个高起点,且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需要完善基础设备,成本太高,所以一直在做准备,不敢轻易开始。”博罗县环境卫生管理局分类办负责人苏振宏介绍,在全县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既需要升级完善镇一级的基础设施,也需要重新购置建设县一级的终端处理系统,“所需资金较多,动辄就是几百万。”

同为试点的罗定市则建立了“两次分两次减”的垃圾分类方法。罗定市城乡建设局局长罗创本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一次分类即农户初分类,实现初次减量,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一次分类,可回收垃圾由村民自行卖给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或联系本村保洁员上门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则由村民自行投放到村收集点,再由收运服务公司清运到垃圾无害化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次分类就是在转运站由收运服务公司将压缩前的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通过二次分类解决一次分类不到位的问题和实现二次减量。

为巩固当前建立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罗定市、镇两级还出台了奖补措施,对已建立村级保洁机制的行政村给予奖励或补助。据黎少镇委副书记欧小平介绍,该镇设立了“红黑榜”,每季度公开一次村委环境卫生整洁程度排名,前6名的村上“红榜”,后6名的村上“黑榜”,连续上“红榜”的村每年可获得5000元奖金用于垃圾清理。

农村垃圾治理资金来源应多元化

资金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从记者走访情况来看,不管是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还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但目前各地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资金还是来自政府财政。

松树岗村之所以能够改变村容村貌,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长效机制,是因为有专项资金的支持。而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正联村,则在试点半年后以失败告终,一切恢复原样。政府固然需要为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政策提供资金保障,但光靠政府资金,恐不是长远之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政府本身财力就有限。记者走访时,各地均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支出感到头疼,“设备更新和运维成本都很高”。

作业观点,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各地也应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才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之道。2018年10月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的《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指引(试行)》中提及的资金筹措相关建议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把收取垃圾处理费列为村规民约,向村民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乡贤会的作用,多渠道筹措经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