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PPP发展趋势及典型案例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18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5%。随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速超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增速,其对生态环境需求也开始大幅度提升。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生态宜居的要求。

规划提出如下指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标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村庄公共设施(2016年)表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65%,较2015年提高2.8%;村庄建设投入(2016年)中,垃圾处理投入资金1103322万元,较2015年增长24.8%。

则以此为对应,预测2020年,我国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相较2016年增长比率在180%左右。如此巨大的资金揉入增长若仅靠政府,负担沉重,许多设施无法达成落地。从而最新公布的《2018年8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18年1-8月,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仅10.1%。垃圾处理投入增速远高于节能环保支出。可以看出,PPP项目的推广大幅度减轻财政支出的负担,尽管在运营期内,政府依旧会对项目付费。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主要以城乡一体化模式为主

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模式可以理解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一般适用于垃圾处理厂周边20公里以内的存村庄。理论上看,每40公里建造一个垃圾处理厂就可以服务到所有村庄。以现有的规模来看,实现还是较为容易的。

以总投资对“城乡一体化”和“就近金焚烧”进行比较

“一体化”项目多以县级为单位,生活垃圾产量约为70-100吨/天,总运距为400-500公里,项目构建期投资约为2000万元,15年总运营投资约为4000万元。

目前垃圾处理以资源化作为方向,焚烧处理是主要方式之一。焚烧处理厂的投资金额和处理规模一般成正比,每日每吨处理规模约需投资50万元。处理规模一般会高于处理量,假设高出20%,最终焚烧处理厂规模为120吨/天,仅建设投资资金额达到6000万元。且焚烧项目存在有如下问题:100吨/日的焚烧发电厂难以收回高额的运营成本。


城乡一体化PPP项目典型案例——大理市


项目概况

大理市下辖10镇、1乡、111个村委会和501个自然村,以及创新工业园区、旅游渡假区、海东开发管理委员会、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全市日均垃圾处产量约688吨。

目前,大理市洱海流域垃圾收集清运外置系统初步建成,运转正常。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收集清运量从2013年的164,657.7吨(日均451.1吨),提升到2014年的196,91.6吨(日均539.5吨),增长了19.6%,城乡环境卫生、洱海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全覆盖、压缩转运全封闭、焚烧发电资源化、监督管理数字化、建筑垃圾再利用”的预期目标。

运作模式

1
建设模式

2010年10月,大理市以BOT方式,引进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公司,采用德国马丁SITY2000逆推倾斜式炉排炉焚烧发电处理工艺,投资4.2亿元建设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2012年6月,大理市公开招标以BOT方式引进重庆耐德新明和公司,采用先进、成熟的上投料式水平直接压缩加大型拉臂钩车转运的处理工艺,投资1.1亿元建设10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此外,各区镇积极探索,采用承包、租赁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将城乡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工作推向市场。

2
运行模式

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按照统一流程,通过收集、转运、处理三个环节进行处置。收集清运环节由各区镇负责,用自行投资、承包的垃圾车及配发的垃圾收集车将生活垃圾收集至环洱海10座垃圾中转站,经压缩装箱后,全程密闭转运至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理。最终实现收集清运全覆盖、压缩转运全封闭、焚烧发电资源化。

3
结算方式

经初步测算,大理市生活垃圾处置城乡一体化系统建成后,年运营费用需要4430.5万元,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服务费用1445.4万元(按垃圾处理贴费标准66元/吨以及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测算);10座大型压缩中转站运行服务费用1752.2万元(根据中转站与海东垃圾焚烧厂实际距离分别测算);各乡镇将垃圾收集至中转的年费用为1233.0万元(按日收集清运生活垃圾600吨测算)。大理市生活垃圾的手机费用、转运费用和处理费用统一列入财政预算。

垃圾转运及处理运营企业的服务费用,按照《大理市生活垃圾转运处理服务费结算工作实施方案》,由运营企业每月3日前填上月结算确认通知单,上报至市城管局、环保局、审计局、财政局、服务费结算工作领导组等部门审核签字后进行拨付。

4
监管方式

(1)数字监管

2013年7月,筹资326万元建设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各站点称重数据、视频数据实时传输到信息中心,同时为垃圾转运车辆安装了GPS定位系统。称重数据作为垃圾收集清运奖补经费和政府支付企业运营费用的主要依据,视频数据可以实现对垃圾压缩箱和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控,最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置全过程的“数字化、视频化、定位化”目标。

(2)量化考核

市政府与垃圾收集清运责任区镇签订《大理市洱海流域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责任书》,确定垃圾收集清运任务量,依据数字化监管系统统计的各乡镇垃圾清运量,进行一日一公示、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对全市垃圾收集清运工作科学管理,通过工作目标倒逼服务效果,解决垃圾收集清运工作的监管问题。

(3)政策保障

市政府出台《洱海流域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外置实施办法》《洱海流域污水垃圾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监督及奖补办法》《大理市环洱海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外置和垃圾收集员履职考核办法》、《大理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管理办法》、《大理市生活垃圾转运外理服务费结算工作实施方案》、《大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管理的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有偿收集清运保洁工作机制和各级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为城乡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提供政策保障。

借鉴价值

1
完善法规、健全机制

  大理市先后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垃圾收集清运责任制度、考核奖补制度,出台相应政策文件,使全套系统的运转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确保工作到位。随着系统的建设,大理市政府明确整个系统由大理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主管部门进行日常监管,市洱管局、环保局、财政局等部门配合实行按季考核,兑现奖惩。各区、乡镇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

2
城乡一体、高标准建设

  大理市按照流域垃圾治理全覆盖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实施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提高了农村环境卫生标准,完善了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初步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流域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3
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竞争性谈判,以BOT方式引进焚烧发电厂建设项目;二是以BTO方式引进垃圾压缩中转站项目;三是收集环节由乡镇负责采用承包、租赁等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

4
数字同步、信息化监管

  建成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视频的实时监控、车辆的GPS定位及数据的实时传输,对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环节的全过程实行“数字化、视频化、定位化”实时监管,实现信息化管理。

5
打破区划、扁平化管理

  一是城乡一体化系统打破大理市和创新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海开委的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二是中转站建设打破乡镇界限,统一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例如,喜洲垃圾中转站服务区域辐射到喜洲、银桥、湾桥等多个乡镇乃至洱源县右所镇、邓川镇。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