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刍议溯源与生活垃圾分类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说起“追溯”,多个行业均有应用。法律领域,追溯指“法律溯及力”,如适用,刑事法律上对法律生效以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追责”;产品质量领域,如农产品,国家要求以扫码入市、或索取追溯凭证为市场准入条件,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循环经济领域,政策要求对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可追溯管理系统。总之,在法律、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动脉”经济领域追溯较为常见,“静脉”回收领域,一般对重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追溯,如动力电池;对于其他生活垃圾,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兴起和探索,“垃圾溯源”也逐渐成为一个话题。


“垃圾溯源”,本质上是在静脉领域对居民履行环境义务的责任进行追溯,保证垃圾分类效果,并和可能存在的奖罚机制衔接,从而降低后续环节成本。据各地垃圾分类调研情况,“垃圾溯源”大体存在以下形式:

在遂宁,垃圾溯源的探索早就走在了前列,垃圾分类公司采用“三维信息”模式进行追溯,即给居民发放实名用户卡,用户将捆绑包扎后的可回收垃圾投放到该单位铺放的回收机里,回收机进行计重,回收仓满仓后,由回收物流人员按照“用户+重量+时间”三维信息对捆扎好的分类垃圾进行“复检”,复检无误后,给予分类居民现金或者积分。

2018年初,在上海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的某公司,注册居民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进行袋装,选择垃圾类别后将设备打印的二维码黏贴到袋子上,回收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打开相应仓口供用户投放,之后给予积分激励。

杭州某公司对于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给用户实名登记后发放相应垃圾的二维码,或手机APP生成二维码,居民将分好后的垃圾进行扎袋、扫描二维码投放,后居民可以兑换相关商品。

颇为亮点的是,对垃圾分类效果进行“溯源”时,该公司引进了安装有X光机的巡检车,对居民垃圾分类效果进行监督。

为什么“垃圾溯源”会成为一个话题呢?管理部门和业界认为,“回收成本高”是垃圾分类回收领域的痛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后续处置、利用环节的成本,如分不好,则需要增加成本进行“二次分类”。

例如,成都某生活垃圾分类公司投放的回收设备智能化程度较低,分类投放完全靠居民自觉,然而居民分类杂乱无章,不得不成立了专门分类队伍进行二次分类,对本来“低值”、“附加值低”的回收物更做了“减值”。

东莞某生活垃圾分类公司对居民分类没有采用打包、袋装等方式进行约束,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发现后不得不通过电话等方式对“搞坏”的居民进行督促,并二次进行分类。

所以,居民垃圾分类的效果直接决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单位的经营成本,采用“三维信息”或“二维码”,可以在清运、处置环节对分类用户进行“追责”,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那么,“垃圾溯源”能否有效降低生活垃圾分类行业的成本呢?或提高分类效率?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不论“三维信息”或“二维码”进行溯源,意味着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环节,对居民生活分类效果没有进行有效管控,仍依赖后续的人工、或机器“复检”把关,“复检”及“二次分类”的成本不必然降低,“追责”的效果一定程度上给原本处于“分类意愿低”的用户泼了一盆冷水。

   生活垃圾分类,是绿色生活的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回收成本高”(宣传、查验、物流)与“低值、低意愿、附加值低、分类效果低”行业困局短期内未必发生变化,探索“垃圾溯源”能赋予分类“最初一公里”“动力”“安全”吗?能提高分类效果吗?能降低回收成本吗?有待业界的智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探索。

以上,与业界和行业部门共勉,以期抛转引玉。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