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真的只需要“一元钱”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案例一:沁阳市“一元钱”撬动农村环卫长效机制

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两年来,沁阳市针对部分乡镇集体经济薄弱,缺少环卫资金的实际情况,不等不靠,积极引导,在穷乡穷村创新性开展村级环卫配套费的收缴工作。

他们率先在王召乡开展“每人每月一元钱,农村旧貌换新颜”的活动,唤醒了农民群众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破解了穷乡穷村环卫经费保障难、长效机制运转难的问题。

王召乡位于沁阳市东南部,辖47个行政村,11581户,51287人,耕地面积6435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两年来,针对集体经济薄弱,缺少资金的实际情况,不等不靠,积极引导,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前提下,创新开展了村级环卫配套费收缴工作,率先叫响了“每人每月一元钱,农村旧貌换新颜”口号,唤起了群众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目前,该乡47个村共募集村级环卫配套费106万元,乡政府所在地募集集镇环卫费11万元,47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环卫队伍和垃圾掩埋场,环卫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并正常运转。

“一元钱”撬动长效机制,保障环卫经费

去年8月份,在市级拨付每人每年9元环卫费的基础上,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根据该乡农民收入实际情况,决定开展村级环卫配套费收缴工作。按照“底线保障、有偿服务、共同参与”的原则,严格按照“四加二”工作法,层层召开村民代表会和党员干部会,得到了群众热烈响应。

即:各村按照每人每月1元钱的标准,向农户一次性收取一年的卫生费,用于环卫人员工资、垃圾清理、掩埋场建设等环境卫生经费补贴;健全环卫队伍。按照每400口人配备1名环卫队员的标准,47个村全部建立了环卫队伍,负责村庄日常保洁、垃圾清运、处理和环卫设施管理等工作,环卫队员工资由乡财政每月造表,统一发放。同时,乡里拿出2万元,统一采购发放了环卫标志服装,对环卫队员进行集中培训,极大地提升了环卫队员整体素质;建设垃圾掩埋场。每个村均按照每1000口人1亩地的标准选址建设了垃圾掩埋场,有条件的,利用废弃坑塘作为垃圾掩埋场,定期用黄土覆盖后复耕;不具备条件的,在村庄附近隐蔽位置挖坑取土,填满后复耕,形成“挖坑取土——掩埋垃圾——复耕使用”良性循环;加强清运管理。各村均建立了环卫组织,制订了《保洁清运制度》,明确了《环卫队员职责》,并统一上墙,进一步约束保洁员行为;同时,每个农户自备两个垃圾桶,按照村里规定的时间将生活垃圾分类入桶,放置门前,由村环卫队统一收集,并运送至指定垃圾掩埋场。

二是“市场化”催生公共服务,推进政府购买

依托村镇建设服务中心注册登记成立了“绿源环卫服务部”,面向集镇所在地公开聘用承包人员,采取乡政府补贴一部分、向集镇所在地商户收取一部分相结合的方式,将集镇沿线环境卫生工作推向市场运作;落实群体责任。

按照“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由“绿源环卫服务部”牵头,集镇村街配合,对该乡集镇温邵路沿线200余家企业、门店、商户进行排查登记,签订“门前五保责任书”,并依照焦价费字[2000]134号文件规定,由各辖区村负责对沿路企业、门店、商户分别收取每月10元——100元不等环卫费,保障环卫投入;实行网格管理。探索推进“网格化保洁管理”模式,把集镇道路沿线分为若干个管理路段,实行每个路段,安排环卫工,指定管理员,配备垃圾车的定人、定岗、定车、定标准“四定”管理模式,每天对沿线垃圾统一进行集中清运处理。

三是“严奖惩”拉高整治标杆,定期考评

修订完善了《环卫常态考核标准》,建立了月巡查、季考核和例会通报制度。每季度月初,乡党委书记、乡长带队,班子成员全部参加,对各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开展情况逐村观摩打分排名;落实奖惩。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每次检查排名前10名的村给予1000元——2000元不等经济奖励,对第一次排在后5名的村给予500元经济处罚,全乡通报批评;连续两次排在后5名的,给予村支书、主任党纪处分;连续三次的,给予村支书、主任免职或停止职务处分。今年8月份,该乡评出了18个先进村,乡里拿出5万元购置了电动垃圾车和人力垃圾车,奖励给先进村。

目前,该乡的做法,已辐射到沁阳市王召乡、王曲乡、柏香镇、崇义镇等乡镇180多个行政村。7月份,在焦作市“两代表一委员”对农村人居环境情况进行抽查暗访中,沁阳市获得了综合排名第一名的好成绩。

作者:高光林 范文斌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新闻网

案例二:丹棱县每人一元钱解决“垃圾围村”

治理垃圾围村刻不容缓。四川丹棱县把垃圾处理承包出去,承包费由每位村民每月支付的一元钱以及村集体资金组成。

人人缴费的模式提高了村民的卫生责任心,形成了村干部、承包人、村民三方相互监督的效果。同时,引入分类回收,将垃圾处理量减少80%。

凌晨4点,罗沟村仍在沉睡,村民王金林已经开着三轮车行进在村道上——他和他的帮手需要在早上6点前完成全村71个垃圾池的清理,并把所有垃圾运送至村口的垃圾站。

“打扫完后,回家睡个回笼觉,还要下地做活呢。”承包了全村的保洁工作后,虽然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但王金林很喜欢这份“兼职”,“脏点累点不怕,每年能挣七八千呢。”

罗沟村地处四川省丹棱县,对于这个贫困的山区小县而言,每年七八千元的兼职收入确实非常可观,而像王金林这样的“保洁承包户”,在丹棱县一共有41名,覆盖了全县71个村。乡村保洁承包是如何运营的?记者进行了调查。

一元钱让村民有了责任心

承包,并不是丹棱县治理农村垃圾乱象的最初选择。“村民大会开了无数次,大家提的建议我们都试过,没一个对路。”龙鹄村村支书罗朝运说,村里垃圾的“治理史”,就是他的“伤心史”。

“乱倒乱扔太严重了,尤其是一到夏天,河道都被垃圾堵住了,臭得连清理工人都请不来。”治不了“垃圾围村”,罗朝运感觉自己的脊梁骨都快被乡亲们戳破了。“都说我这个支书连垃圾都管不好,还能管啥用?”

他一直在努力:为劝诫村民爱护卫生,村里贴满了“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标语,但常常被无视;外聘的两名保洁员,做清洁只顾应付了事,反正工资少不了……结果,塑料袋、废报纸满天飞,破衣物、生活垃圾堆满路。“垃圾围村”,曾被认为是不可破解的困局。

2011年,这个困局终于迎来破解之道。“有人提出,干脆将垃圾处理承包出去。”罗朝运回忆,那年3月,全村召开垃圾承包竞标大会,全村400多户人家几乎都来了。大会决定一年的垃圾治理承包价5万元,只能向下浮动,当时有7个村民投标。最终,张治明以36400元的最低价中标,负起全村垃圾清理和转运的责任。

按照承包合同,张治明每天需要按时将全村垃圾池中的垃圾清理干净。每年3万多元的报酬,每位村民每月支付一元钱“卫生费”,不足的由村集体资金补齐。龙鹄村共1500多名村民,每年缴纳卫生费1.8万多元,村财政再补1.8万多元。“每月缴一元,是想让村民们明白,他们在这上面都出了钱,要更有责任心。”罗朝运发现,“卫生费”确实管用,村民基本都能自觉地把垃圾倒放在垃圾池,乱倾倒垃圾的现象很少再出现。

“全村人都出了钱,你凭什么乱倒垃圾?”村民小组长王金凤是村里保洁工作的监督员,在指责乱倒垃圾的村民时,她的大嗓门格外有力。在她“全村人都出了钱”的逻辑攻势下,村里谁也不好意思再乱倒垃圾了。

分类回收减少八成处理量

龙鹄村的“保洁承包”模式很快在全县得到推广,各村结合实际,采取“连片”或“打捆式”承包方式确定承包人,“垃圾围村”现象得到遏制。但新的问题来了:如何更有效率地回收、处理垃圾?

“有的村民离家很远才有垃圾池,为图方便随手就倒在家门口。”丹棱县城乡环境整治办公室副主任古维芬说,为解决农村垃圾散而多的难题,全县从2012年开始,按“农民方便、大小适宜”的原则,以邻近3—15户村民为定点,修建大小不一的联户倾倒池,住得特别偏远的农户则发放带编号的箩筐、背篼,定期将垃圾倒入联户倾倒池。目前,全县建有联户定点倾倒池近5000个。

联户定点倾倒,只能解决“垃圾往哪儿倒”的问题。要彻底做到环保卫生,还需要解决“垃圾怎么用”这一问题。2012年初,包括龙鹄村在内的几个村子尝试建立垃圾分类减量池,保洁承包户清理联户定点倾倒池时,会将杂草、谷皮等有机垃圾挑出来,运到分类减量池里,经过一定时间堆积,再由村民拉走做有机肥。

有机垃圾倒入分类池、建筑垃圾就近处理、回收垃圾自行出售、不可回收垃圾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随着分类减量方法的推广,垃圾处理的关键步骤也写进了各村的《村规民约》。“分类池里的肥料好着呢,有时我们也搭把手,把清扫的树叶、杂草拉进分类池。”龙鹄村村民李进有告诉记者,村里有3个分类减量池,他家附近就有一个,来这里挑取有机肥的村民络绎不绝。

据古维芬介绍,像龙鹄村这样的中等规模村,日产垃圾约400公斤,农户自己初步处理约200公斤,经过承包人二次分类处理后,可回收和堆肥的有机垃圾约120公斤。最后,转运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约80公斤,减量能达80%,这大大减轻了全县乡镇垃圾转运的负担,也减轻了垃圾填埋的压力。

三方相互监督确保处理效果

“通过让村民交卫生费,达到村组干部、承包人、村民三方相互监督的效果。”罗沟村村主任李自强说,“承包管理”的模式能奏效,关键在于通过让村民缴费参与,提高了他们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据他介绍,在最初试行时,村干部每月都会收到好几条村民举报乱倒垃圾的短信。

目前,丹棱县每个村的村民平均每月交纳0.5—2元不等的卫生费。经济条件较差的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县财政补助解决。“哪怕是村上再有钱,都会让村民交这个卫生费。”罗朝运说,“交了钱就不一样,村民会认真监督。”

丹棱县全县人口仅10余万,财力薄弱,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能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按以前的规划,如果由县政府全额投资处理农村垃圾,共需投入1200多万元。”丹棱县县委书记钟维钦介绍,现在县里每年只需拿出约50万元补助部分条件落后村以及为各村组干部发放卫生监督误工补助。

“农村垃圾处理是个长期问题,政府因势利导,发挥村民自治的热情,能起到奇效。”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研究所所长伏绍宏认为,把垃圾处理问题通过承包方式交给市场,不仅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而且能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治理的方式更能让他们接受。

“那么多眼睛在盯着,承包户的工作做得也很到位。”罗朝运不再头疼了,不过他认为,要趁着村民维护卫生环境的热情,大力宣传爱护干净卫生的公德意识。“有了制度,有了设施,再让大家从心底认识到‘环境卫生,人人有责’,垃圾就再也围不了村了。”他说。

作者:张文 来源:人民日报

每人一元钱,村庄换新颜

你愿意出这一块钱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