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宁波借他山之石探索生活垃圾分类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生活垃圾涉及千家万户,是民生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为提升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精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本课题组在分析宁波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垃圾分类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提出加快推进宁波生活垃圾分类的对策建议。

  一、宁波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宁波自2013年启动世行贷款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以来,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居民分类意识逐步提高。截至2018年3月,宁波中心城区667个小区共39.75万户居民家庭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分类覆盖面达到82%,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提高至82%以上;“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项目获得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五年来,宁波生活垃圾分类从无到有并挺进全国前列,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推进地方立法。2013年3月和2018年3月,宁波分别出台《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实施方案(2013年-2017年)》和《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8年-2022年)》,并每年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同时,针对不同主体,分类制定专项实施方案,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现在,《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被列入2018年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引导分类收集。目前宁波6座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建设已经全部开工,其中,东钱湖垃圾分类转运站已竣工投用,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立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单独收运专线,中心城区已设立厨余垃圾收运专线8条,有害垃圾集中储存点8处;在住宅小区配套设置四类垃圾专用桶,引导居民分类投放。此外,在宁波高新区建立全市首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集合了休闲、运动、观赏和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等功能。

  3.鼓励多方探索创新,提升收运效率。宁波积极推动社会化运作,全面启动第三方评价咨询服务单位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估的工作,加强对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专业化指导和监督;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智慧收集,如鄞州区以东柳街道为试点,率先在全市推出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通过线上APP和线下子系统结合,为垃圾分类高效管理提供支撑;探索“一对一”引导机制,如北仑区新街道米兰社区试点引入“客户联系制”,由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主动对接服务社区居民,实行积分制管理,提升了垃圾分类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民垃圾分类整体意识不强,分类投放准确率偏低。近年来,宁波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认同度不断提升,但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府热,居民冷”的现象。一方面,不少单位和居民的分类意识不高且知识不够,传统的“一桶包天下”的垃圾处置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性改观;另一方面,居民的参与方式相对有限,仅靠免费提供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难以有效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机制创新还有待深化。

  2.垃圾中后端处理网络尚未成形,弱化了前端分类收集积极性。目前,宁波“全流程”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网络尚在建设过程中,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和末端处理处置设施配备尚不完善,现有的厨余垃圾(湿垃圾)处理设施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分类处理需要,由此造成了垃圾中间混收混运、终端混合处置等问题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端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甚至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垃圾分类配套制度不健全,工作合力有待加强。宁波关于垃圾分类的地方立法正在推进,各方权责尚不明确,带来了一定的“监管难、执法难”等问题。同时,政府部门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动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配套政策不完善,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垃圾分类的力度不够,整体工作合力尚待凝聚。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