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垃圾分类进行时,朝阳这些社区亮"绝活"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朝阳各街乡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模式。不少街乡、社区纷纷亮出特色“招式”,将垃圾分类作为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逐渐深入人心。

香河园:“垃圾回收小屋”受青睐

日前,香河园街道光熙门北里北社区居民张先生提着一个装满可回收物品的袋子,来到位于社区西门的“垃圾回收小屋”,用手机扫描门上的二维码,小屋的玻璃门便打开了。张先生将自己手中的可回收物放在小屋内的架子上,又从架子的另一侧取走一个环保袋,用于装接下来收集的回收物。

原来,这处小屋是光熙门北里北社区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整合空间资源,引入社会专业力量改造成的收集可回收物的“资源衍生基地”。居民家中的快递箱、饮料瓶、旧衣服都可以拿到这里,通过微信小程序注册并绑定账户后,就可以扫二维码开门进入环保小屋,放入自己的回收物,小程序还可实时查询回收状态。

“小屋回收物品不仅全程自助、方便快捷,而且可以直接提取现金,不需要‘积分兑换’,收益按期到账。”张先生说道。

“小屋24小时无人值守,居民全程自助参与,线上开户后,每个账号可绑定最多两个回收袋。”光熙门北里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工作人员每周会来收运2到3次,称重后将货款打入居民账户,并将回收物按类别送至各资源回收中心有资质的下游处理厂家,然后将环保袋清洗后再次投放至环保小屋。

在垃圾回收小屋的宣传和管理方面,社区充分发挥党员和志愿者的带头作用,利用党员“双报到”机制,手把手指导居民使用。

黑庄户:“互联网+”让垃圾分类智能化

在黑庄户地区么铺村,垃圾分类早已开始。一年前,么铺村开始试行“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新模式,在村内采取“固定智能设备+流动上门回收”的形式,让居民的垃圾分类更加智能化。

自从村里有了智能垃圾桶,“每天分类扔垃圾”已成为村民张淑玲近一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她每次都拎着垃圾袋,走到村内的垃圾投放点,把二维码卡片贴近智能设备扫描区,一键启动,开始投放。投放完毕后,积分自动存到账户中,可用来兑换卫生纸、大米、塑料袋等生活物资。“施行垃圾分类后,村里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了。”张淑玲笑着说。

么铺村还专门组织了8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团队,采取“边上门回收边普及分类知识”的形式,引导村民从源头进行分类,“我们每天早7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两个时间段,派专人清运村民家门口的垃圾,并向居民发放印有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页。”么铺村垃圾分类指导员张昆介绍。

现在,么铺村村容村貌持续提升,村内卫生环境让大家引以为豪,垃圾分类成为么铺村的“新名片”,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也成为村民人人践行的好习惯。

东湖:“21天计划”培养垃圾分类习惯

日前,东湖街道南湖中园北社区居民于龙在家中配备了四个垃圾桶,分别对应其他、厨余、可回收、有害四类垃圾。平日里,于龙会按照分类标准,将垃圾正确投放进对应的垃圾桶,并认真在“垃圾分类21天习惯养成计划”表格中填写心得。

原来,这是南湖中园北社区推出的“垃圾分类21天习惯养成计划”,通过“21天效应”,鼓励和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我们希望通过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让居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中。”南湖中园北社区党委书记史国艳说。

“垃圾分类21天习惯养成计划”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垃圾分类达人训练营》课程,邀请专业老师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第二部分就是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社区按照区域划分,将5个小区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建有专门的群组。社区制作并分发了垃圾分类21天表格,由社区专员带头引导愿意参加的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居民可以把每天打卡的内容发送到群里,互相监督。

“我每天都会坚持打卡。”于龙表示,他空闲时间还会自问自答,坚持每天分类扔垃圾。“这些活动让我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我会继续坚持下去。”于龙说。

据了解,“垃圾分类21天习惯养成计划”活动结束时将选出垃圾分类达人。以专门配发的垃圾分类记录卡为凭证,坚持完成21天任务的参与者可获得“垃圾分类达人”称号,而获得达人数较多的小区可获得团体荣誉。

目前,垃圾分类已成为朝阳的新时尚,为继续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工作,朝阳区各街乡、社区仍在不断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模式,逐渐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深入居民心中。相信在未来,垃圾分类会作为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全民参与,人人践行。

记者张梦媛

来源:北京朝阳官方发布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