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沾益: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牵着民生,连着文明。近年来,沾益区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全民树立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

“网格管理”全覆盖 夯实城市“文明力”

西平街道黑桥社区柴油机厂生活区共有住户308户,人口726人。其中常住户216户,小区建筑13栋。该小区作为全区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通过“34511”基层网格化治理,按照“一小区一个垃圾分类服务站”要求,实行“一栋楼一个栋长负责、一个单元一个网格长负责、一户一个家长负责、一点一个引导员负责”的“五个一”模式实施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工作。

“小区是我家,垃圾分类靠大家。”柴油机厂生活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二级网格长叶国召笑着说。叶国召是柴油机厂生活区组长,也是小区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二级网格长,作为一名党员,他身体力行,以“身份亮在邻里中、引领带动身边人”,值守在小区垃圾投放点,负责小区垃圾分类的监督检查和宣传引导工作,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认同垃圾分类的时尚生活指数,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自垃圾分类启动以来,沾益区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自治管理的工作思路,搭建起“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小区(组)”四级垃圾分类管理网格。以“党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以城区街道为垃圾分类的示范片区,以社区服务为着力点,以小区为试点,建立垃圾分类“四个一”(一套“党小组包楼栋、党员包楼层”的引领机制,一支“党小组或党支部+居委会+物业人员+志愿者”的网格化管理团队,一支值守垃圾投放点的监督指导志愿服务队,一面“红黑榜”)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沾益区通过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治理体系,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习惯性和准确性,形成全民一起动手、共同参与,使垃圾分类工作由刚开始的“独角戏”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线上线下”聚人心 劲吹城市“文明风”

“剩菜剩饭属厨余垃圾,投放厨余垃圾桶;塑料桶、饮料瓶属可回收垃圾,投放可回收垃圾桶……”一大早,一场以“青清家园”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在西平街道黑桥社区柴油机厂生活区举行,宣传引导员引导居民进一步熟悉垃圾分类方法和智能分类垃圾收集容器的使用方法。现场分类知识宣讲、趣味分类游戏、分类知识问答比赛等活动,小手拉大手,让居民一起加入绿色低碳生活引导者和践行者的行列。这是沾益区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六进”(进小区、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商场、进企业)活动的一个缩影。

“只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围着垃圾转’变成‘围着人心转’,赢得市民认同,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最终形成时尚。”沾益区城市综合管理局副局长张玉林说。

通过线上新闻、微信公众号宣传和线下“敲门入户”、开展专题宣传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市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让垃圾分类融入居民生活,多举措打通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

风尚需要引领,文明需要引导。沾益全区上下树立“一盘棋”,下足“绣花功”,通过“六个起来”(腿脚跑起来、设施配起来、机制管起来、嘴巴讲起来、人心聚起来、时尚久起来)坚持跑断腿、磨破嘴、挨家挨户宣传,发起垃圾分类总动员,通过“线上推微信+线下做活动”进小区门,公益广告框进楼道门,“三个一”(一份倡议书、一套宣传资料、一沓分类垃圾袋)面对面送进家门,让居民明白“垃圾放对地方是宝贝,放错地方是污染”的理念,最终打开市民的“心门”。通过叩开“四重门”(小区门、楼道门、家门、心门),推动垃圾分类宣传入户入心更入行。通过引领人心,实现“人心聚起来,垃圾分出来”,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截至目前,印制、发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60000余份,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进小区、进社区、进校园等培训活动10余期,受益群众100000余人。

“定时定点”便民化 扮靓城市“文明景”

日前,正值下午18:00,来到西平街道红星社区鑫星小区,发现各楼栋口的铁皮式垃圾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拥有标准化“四色四分类”垃圾分类收集“屋”。服务管理员纪艳平正忙着打开垃圾分类收集点的卷帘门,准备引导居民投放垃圾。“垃圾桶也有了自己的‘家’,还能住进自己的小‘屋’,真是太美了!”一位随妈妈前来投放垃圾的小朋友很开心地讲道。

红星社区鑫星小区是典型的老城郊区,拥有住户310户,人口1264人。该小区设置了星期日农副产品交易临时市场,内街巷道复杂、往来人员多,多数住户属于外省租住户和开修理店的外来人员,在垃圾分类推广上存在很大困难。

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主导下,创新思维,全力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点优化提升,让垃圾投放点从以往单一放置“四分类”收集桶,升级改造成为点位集中便民化、有遮阳雨棚、洗手台、洗手液、纸巾、灯光照明等设施设备一体化的装配式投放亭。“以前没有分类垃圾桶,垃圾都是随手往桶里扔,经常搞得垃圾桶又脏又乱,更有甚者怕脏,老远就将垃圾扔过去,走人完事。”小区居民黄秀梅投放垃圾时笑着说,“现在有了分类垃圾桶,大家都分类投放,垃圾桶周边干干净净的,体现出了城市的文明。”

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间。为了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在亭内,每一个垃圾桶都系上了一根拉绳,投放垃圾时轻轻拉动手柄即可打开桶盖。“这个拉绳设计得非常好,既方便又卫生。”小区居民郑玉平一边投放垃圾一边对旁边帮助拉动绳子的志愿者说。

垃圾投放亭外张贴着有关垃圾分类的详细知识和开放时间(每日上午6:00-9:00,下午18:00-21:00),有助于居民群众更加精准投放垃圾。亭内右边整齐地摆放着蓝、红、绿、灰“四色”分类垃圾桶;左边精心设置了2个洗手台——“无障碍服务儿童洗手台”和“成人洗手台”,接通地下电源,连接上自来水管,洗手台自动化、人性化设置,方便了市民,提升了文明。特别是在垃圾桶上,设置了方便拉动的绳子,为市民投放垃圾省力更省心,“小小绳子”彰显“大文明”,成为了市民点赞的“亮点”。

另外,还设立垃圾分类监督员、宣传引导员和服务管理员“三员”队伍,在开放时间进行旁站值守,做好监督检查、宣传引导等工作,真正达到“宣传在桶边、监督在桶边,文明在心间”,让垃圾有效分在源头,把文明注入于行动。

沾益区坚持为民、惠民、利民理念,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做强“硬件”,完善“软件”,打好垃圾分类“民生牌”,以“定时定点”便民化举措打造垃圾分类收集点、投放亭或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点,以点带面,全方位、全领域、全力推进城区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截止目前,已设置智能化垃圾分类设施3组,已建立垃圾分类亭7个,垃圾分类收集点154处,在街面上配置分类垃圾桶300余只,小区、单位投放分类保洁桶900余只,投放分类果皮箱1093只,配备垃圾分类监督员、宣传引导员和服务管理员200余人,投入垃圾清运车27辆。通过开启“定时定点”便民化的集中式垃圾分类收集、投放模式,规范市民垃圾分类行为,提升源头分类实效,一个个分类收集点、投放点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

“垃圾分类”得实惠 催开城市“文明花”

“我家里正缺洗衣粉,这次投放垃圾,刚好兑到了一袋洗衣粉,真是太好了!”柴油机厂生活区居民赵泽珍带着孙子前来投放垃圾,经过识别、计量、称重,得了280积分,通过智能礼品兑换机兑换到了一包洗衣粉,手里拿着洗衣粉,心里暖洋洋的乐开了花。

柴油机厂生活区按照“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思路,建立了积分奖励回馈机制,引导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居家分类工作,对做得好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可回收类金属120积分/公斤,塑料100积分/公斤,纸质80积分/公斤,纺织20积分/公斤;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一次10积分,最多30积分/天。积分同社区绿币爱心超市兑换规则相匹配,住户可通过智能礼品兑换机或社区绿币爱心超市兑换礼品。

“积分可以兑换牙膏、抽纸等生活用品,大家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自觉养成文明好习惯!”小区居民孙女士乐呵呵地说。另外,小区还采用“红黑榜”展示,对乱扔垃圾或不配合垃圾分类者进行“黑榜”展示、曝光,以震慑垃圾分类工作中不文明行为人,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龙腾苑、云珠苑2个居民小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采取奖励机制,对做得好的住户通过攒积一定积分减免一个月的物业费。“我们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奖励机制以来,乱丢、乱倒、乱扔、乱堆的现象少了,矛盾纠纷没有了,邻里和谐了,居民都文明了,小区环境卫生也好管理了。”云珠苑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宁女士说。截至目前,柴油机厂、云珠苑等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分类正确率达98%以上,居民满意度达100%,乱丢弃垃圾率为0。

沾益区积极探索,创新垃圾分类回馈激励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文明监督,让市民家中的“垃圾”变“废”为“宝”,赢取“利益”,垃圾分类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分”变为“我要分”,摒弃乱扔、乱倒、乱堆垃圾等陋习,养成好习惯,走向文明之路。

文明创建始于心,垃圾分类践于行!沾益区在创文工作中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不断探索新模式,让垃圾分类这个“新鲜事”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点带面,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推动垃圾分类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人推崇、户户践行的新时尚,朝着绿色生态文明生活目标迈进。

通讯员:施会鹏 姜家买

来源:沾益发布V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