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
是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
是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重大举措”
推进法规、政策、标准、工作及设施
生活垃圾分类“五大体系”建设
成都,正着力打造
全社会参与、成建制推进
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
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5月20日,国际花园小区调研现场
5月20日、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先后率队,到高新区国际花园小区、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万科金域名邸小区,对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管委主任王宏斌陪同调研。
顶层有设计、工作有成效、经验有价值,生活垃圾分类“成都模式”赢得了调研组的一致肯定。
一年建基础、两年提标准、五年成模式
截至2021年4月底,我市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居民户数达641万余户,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均实现100%全覆盖。
2021年,我市重点围绕《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强化组织谋划,印发《成都市城市管理部门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方案》《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工作方案》,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执法、督查工作。截至2021年4月底,全市共办理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案件275起。
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进行分类指导
准确把握“一年建基础、两年提标准、五年成模式”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目标,下一步,成都将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原则,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宣传动员和执法查处,推动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四增一降”,确保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垃圾分类成都力量。
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就地化处置
创新生活垃圾分类“成建制推进”工作模式
……
这两天
成城紧跟调研组的脚步
走一线、找亮点
为你带来了垃圾分类“最新播报”
厨余垃圾“桶换桶”收运
国际花园小区
居民小区是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单元”。居民小区分类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垃圾分类管理水平的高低。
国际花园小区科学配置7组垃圾投放站点
在国际花园小区,调研组一行看到,每200-300户居民就有一个定点投放点位,院落原有的27个传统垃圾投放点位改造成为7个规范统一的垃圾投放点,每个投放点位还安排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督促引导。
该小区还引入了以衣物回收为主的分类环保回收箱和“小黄狗”分类智能回收箱,与规范化的7个投放点及大件垃圾暂存处有机结合,实现源头分流减量。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已率先制定了居民小区智能式、普通箱体式、棚式分类投放设施的配置标准,制定《成都高新区物业住宅小区和单位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固定收集站点建设财政以奖代补方案》,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管理责任人推进垃圾分类固定投放站点标准化改造升级。
以“桶换桶”收运厨余垃圾
而最让调研组印象深刻的,还是小区内“桶换桶”的厨余垃圾收运模式。
在现场,大家看到厨余垃圾收运由两个环卫工人配合完成。一名环卫工人负责通过转运车的升降平台,将车里的空桶转移到地面,再将装有垃圾的桶转移到车上。另一名环卫工人则使用手机进行数据收集。
垃圾分类处置中心智慧云平台
“收集点位名称、厨余垃圾收运的具体重量等,这些信息我们都会上传到系统。”扫码、拍照、上传,几乎在环卫工人完成数据上传的同时,调研组成员便通过一旁的显示大屏,利用垃圾分类处置中心智慧云平台看见了现场的厨余垃圾收运数据。
系统高效、专业清洁,国际花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得到了调研组的高度认可,“全过程精细化留痕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确实值得学习推广。”
全程溯源智慧监管
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
从前端的垃圾分类投放到分类运输,再到后端的垃圾资源化处置,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街道为单位的全链条垃圾分类处理”。
了解了分类投放和分类运输,那么后端资源化处置又是如何实现的?来到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就全都明白了!
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
走进大厅,一台“高温好氧发酵”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设施便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
“1吨厨余垃圾就能变成100余公斤的初级肥料,还可产生约3公斤左右的油脂。”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台机器可实现不出街道就地处理厨余垃圾10吨/日,减量率达85%。
“垃圾分类处置中心智慧云平台”介绍
作为全市第一座小型静脉家园,该处置中心的亮点当然远不止于此。中心还集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他垃圾转运、可回收物分拣、有害垃圾暂存等功能。
“通过智能管控系统,我们可以对肖家河街道各个垃圾收运点的厨余垃圾收运全过程进行监管。”大家在国际花园小区内了解到的垃圾分类处置中心智慧云平台,其后台的监管工作也在该处置中心内完成。
厨余垃圾收运处理实时监控
“系统会对厨余垃圾收运车辆、商户、垃圾桶、垃圾重量等进行集中收集,方便监管。”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整合现有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系统,力争2021年年底前建立起可操作的垃圾分类“智慧监管+信用监控+执法监管”三位一体新型监管体系。
黑水虻就地消解厨余垃圾
万科金域名邸小区
厨余垃圾是易腐垃圾,具有含水率高、盐分和油脂含量高等特点,如何妥善处置,社会各界一直有着广泛的讨论。
除了常规的好氧发酵等处置方式,成都还找到了一个厨余垃圾处理“神器”——黑水虻。
一天吃掉120KG垃圾,黑水虻如何成为垃圾分类好帮手的?高新区万科金域名邸给出了答案。
金域名邸小区餐厨垃圾处理基地
“每天我们把小区内回收的厨余垃圾,通过初步分拣、粉碎至浆等过程,制成黑水虻的饵料。”工作人员将饲养盒从消化塔中拿出,大家看见一只只黑水虻正在“消化”厨余垃圾。
据悉,黑水虻虫卵经孵化器孵化成幼虫,这之后的一周时间就是其处理厨余垃圾的“黄金时段”。在食物充分的情况下,黑水虻幼虫可全天24小时进食。
黑水虻吃掉厨余垃圾后,就会产生虫卵、虫便。黑水虻虫卵可以出售给饲料厂或饲养鱼禽等使用,虫便则可以供园林施肥使用,从而形成了全循环厨余垃圾处理流程。据统计,2020年1月到2021年4月,金域名邸小区实现就地化处置厨余垃圾71吨。
调研组成员了解黑水虻“消化”厨余垃圾过程
“不仅能‘吃掉垃圾’,还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厨余垃圾养殖黑水虻,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同时,也为成都推出了厨余垃圾处理新模式。
主管: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主办: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新媒体中心
采写:陈晓丹
图片来源: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新媒体中心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