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生活垃圾分类难在哪里?——《韶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满月情况扫描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核心提示

6月1日,《韶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这一新政的出台,填补了我市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立法空白,意味着我市进入生活垃圾分类的“法治时代”。

▲韶关学院开展垃圾分类专题辩论赛。

然而,新政实施一个多月以来,记者走访各大街道、部分小区、学校等场所发现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垃圾分类工作的瓶颈究竟是什么?为此记者进行深入调查。

街道部分分类垃圾桶放置点不合理

在武江区福彩路的不少餐饮店门前,原本放置着分类垃圾桶以方便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最近记者走访时发现,这些垃圾桶已不见踪影。然而,在离福彩路不远处的超市路口,几个绿色和黑色的垃圾桶“躲”在太阳能新型分类垃圾桶身后,短短数米路程,“躲”放的垃圾桶就有5个之多。

“这些垃圾桶外部较脏且异味很大,不少商家不愿在自家门口设置垃圾桶,生怕影响生意,所以将垃圾桶悄悄挪走了。”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自从分类垃圾桶被移走后,餐饮店门前的卫生环境越来越差。

在武江区沙洲路,记者发现该路段的分类垃圾桶配备较为完善,整体环境卫生较好,但仍有垃圾桶存在设置不合理情况:有些路段沿路都设置了太阳能新型分类垃圾桶,但在不少新型分类垃圾桶的旁边,还摆放着一个绿色的可回收垃圾桶,不少市民投放垃圾时,都下意识地选择往容量较大、方便投放的绿色可回收垃圾桶里扔垃圾。家住附近的彭先生直言:“这种新型分类垃圾桶的垃圾投放口太小了,扔垃圾很不方便。”

在浈江区执信路1-4号的十字路口,有3个太阳能新型分类垃圾桶安放在此,垃圾桶内空无一物,桶旁却散落堆不少生活垃圾;在浈江区育红巷巷口,同样摆放着4个空置的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部分路段的标准分类垃圾桶设置较少,如浈江区执信路1号和浈江中路114号的路口,只见菜贩收摊后留下一地狼藉,而寥寥无几的可回收垃圾桶放置在角落里,桶内垃圾混投、桶外垃圾散乱,树叶树枝、快递盒、建筑材料、食品包装盒等各种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

此外,武江大道中的人行道上,部分绿色的可回收垃圾桶贴有“其他垃圾”标签,这让不少市民对分类垃圾桶的颜色定义产生混淆。

市民垃圾种类分不清随意扔进垃圾桶了事

“塑料瓶属于不可溶解物品,能回收吗?”在浈江区风度路步行街,两位年轻女子站在印有“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前感到很疑惑,说完,其中一名女子随手就将喝完的奶茶瓶扔进其中一个垃圾箱后说道:“经常看到路边设有两个垃圾箱,一个写着可回收,一个写着其它,有时候丢垃圾时,也想按垃圾分类投放,但就是分不清。”

“管它能不能回收,只要将垃圾扔进垃圾箱,我们就已经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了,何必要求如此苛刻?”当被问及是否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时,另一名年轻女子告诉记者。

年轻女子的话语吐出了不少市民的心声,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自己能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已经算迈进文明一大步了,至于如何分类,还真没有明确的认识。

“瓜子果皮是不可回收的物品,但它又属于绿色有机的食品,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机垃圾很容易让人混淆。”一位市民还向记者提出疑问。

“如果我的垃圾袋中只有一样是可回收垃圾,那是不是要用手伸进垃圾袋里,把可回收的垃圾掏出来单独扔进可回收垃圾箱,然后再把垃圾袋扔到不可回收垃圾箱?此举实在太麻烦了。”有市民向记者解释道。

校区周边垃圾回收设施成摆设分类存放不准确

在韶关学院北区外的商业街,数十种特色小吃让前往消费的市民和学生流连忘返。商业街两侧设置了不少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桶,整整齐齐地按两桶一组甚至四桶一组放置。

但记者观察发现,不少前往消费的人群在街道两侧餐饮店或超市买了物品如食物,吃过之后剩下的塑料袋、饮料瓶和易拉罐等,不分垃圾类别随意扔进垃圾桶里。

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和学生,询问是否留意到桶上有垃圾分类,大多数者坦言“没有太留意”。只有个别同学表示,如果是瓶子或者易拉罐等容易辨别是否可回收的物品,会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

除此之外,在韶关田家炳中学、武江区东岗小学高年级校区等学校附近,记者同样发现摆放了多个标明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可在垃圾桶内仍看到快餐盒和食物残渣与塑料瓶子等垃圾混放。

小区居民环卫工人对垃圾的分类意识薄弱

市区某小区居民反映说,前来收集垃圾的环卫工人没有第一时间将垃圾进行分类清理,而是囫囵吞枣般将全部装进垃圾车运走。对于一些有意坚持垃圾干湿分类的居民而言,这样的收集运送模式显然让他们做了“无用功”。

“就算我们按要求将垃圾分好类,清运垃圾的环卫工每次都是拉运一个垃圾桶来收垃圾,所有垃圾都被倒进同一个桶里,然后送往垃圾回收站。”面对眼前的一切,一直参与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居民宁先生叹着气说,小区内部分居民原本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即便垃圾桶坏了,都会自觉分类投垃圾。

然而,宁先生好几次见小区的业主微信群里有业主拍摄到环卫工作在小区内没按要求将垃圾分开收运,导致居民们逐渐降低垃圾分类意愿的主要原因还是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到位。

调查中,不少居民表示,他们曾经也有尝试过对垃圾进行分类,但是没有坚持多久就放弃了,原因就是嫌麻烦。由于他们居民楼楼下并没有大型的垃圾分类集中装置,尤其是纸类和玻璃器皿类,往往要多走两条街才能扔,这无形中成了很多居民不愿意垃圾分类的最“佳”借口。

环卫工人居民意识待提高企业管理待改善

清晨,刚刚打卡上班的环卫工人驾驶着环卫清运车,穿梭在浈江区浈江南路、执信路一带的背街小巷清扫一圈后,车后的垃圾箱已经满了,垃圾箱里装的大部分是周边居民丢弃的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

“大多数垃圾都是没有包装好的外卖袋子,袋子底下都渗出了汁,像饮料、油水等,带水垃圾和干的垃圾混在一个袋子里。”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他所负责的辖区租户较多,人口流动性强,租住的外来人员没有垃圾干湿分类意识,生活垃圾理所当然就懒得去分类了。

“我所负责的区域里,有学校、旅馆和饮食店,垃圾多且杂,每逢节假日产生的生活垃圾会更多一些,根本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将垃圾进行分类?”另一名环卫工人叹气道,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主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问题,由于人手紧缺,导致他们每日清运的任务繁重。

“分类垃圾处理只会降低我们工作的效率,完成每日的工作任务都够呛了。”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不管什么类型的垃圾,都是清运车“一锅端”地送到垃圾转运站再来处理。

话粗理不粗,环卫工人的话中透露出垃圾分类和完成日常清运任务存在相互矛盾的难处。记者走访浈江区浈江中路、执信路一带发现,沿路的卖菜小贩、小型餐饮店较多,一些门店门口放了绿色或黑色垃圾桶,但各个垃圾桶的内外都堆满了各种食物残渣,桶身和地面都黑乎乎的,并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清扫、保洁、消杀、清运,这是他们每日对该路段繁琐而紧凑的“必修课”。

各部门落实措施推动垃圾分类见实效

垃圾分类是一件事关民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小事”,涉及行业多、链条长、人群广,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记者从市住管局获悉,目前我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存在问题和不足,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认识不足,本质上缺乏自觉开展垃圾分类的内部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而且,部分居民即使知晓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但长期养成垃圾混装的坏习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

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过程,垃圾分类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近年来,市住管局多次组织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在志愿者耐心细致的引导下,市民渐渐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类的自觉性。截至2021年6月,全市范围内共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活动478场,共13286人次志愿者参与活动。

施行垃圾分类,常态宣传是关键。全市住管部门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活动共计约60余场,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助力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市民以实际行动践行垃圾分类。

加大垃圾分类宣传。自新政实施以来,我市广泛在《韶关日报》、韶关市广播电视台、电台以及主流媒体上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并同步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此外,在新媒体平台共推送发布《我市被列入省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志愿者进社区》《配合垃圾分类争做文明市民》等相关新闻。

日前,市教育局印发了2021年市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大力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各校按要求广泛开展学校、家庭、社区垃圾分类互动实践活动。目前,市区104所学校均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并实施了垃圾分类,均开展三主体分类实践活动,占比达到100%。

最近,我市在韶关学院开展“践行垃圾分类、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垃圾分类专题辩论赛,双方学生“围绕垃圾分类的实现是政府职能更重要还是公民素质更重要”等论点展开激烈辩论,活动不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而且使更多人能够以实际行动助力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狠抓创新垃圾分类工作举措。早前,在武江区向阳小区等小区增设一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居民只需要去到小区内的垃圾分类站点进行登记,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垃圾后可获得积分,计分可换领各类生活用品,既有利于环保,又得到实惠。霎时间,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在各小区内传播,业主纷纷投入到垃圾分类的“战场中”。

垃圾分类回收,应从源头减量上下功夫。时下,垃圾分类新政已在我市落地生根,倡导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市各直相关单位推进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进快递包装物减量化和循环使用,限制旅游住宿、餐饮业等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光盘行动”,通过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认可并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刘璐]

【来源:韶关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来源:本报讯
相关阅读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