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香港中路街道运用"加减乘除"法则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香港中路街道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加强科学管理,健全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区街统筹、以点带面、全民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2020年1月6日《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施行,街道实施垃圾分类精细化再提升工作,4月份在全省率先开展定时定点破袋投放,5月份创新垃圾分类企业参与运行工作机制,引进全省首座AI投放设施,6月份首次将植物型除臭剂运用到垃圾桶除异味。充分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源头投放环境,强化源头分类指导,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加减乘除”法,探索创建再生资源回收链,稳步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助推环境升级新模式。

活用“加”法,拉起资源回收链的“群众网”

活用“加”法,即加意识、加模式、加力量,拉起资源回收链的“群众网”。加强群众意识宣传。早在今年1月,街道便部署开展垃圾分类定时定点破袋投放的宣传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多频共振,点对点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的知晓率、参与度。加强工作模式创新。街道创新垃圾分类定时定点破袋工作模式,通过现场 “破袋”的二次分拣,摸索出“一接、二破、三讲、四拣”的四步走分类法宝引导居民投递,实现可回收物增量翻倍。加强二次分拣力量。组建三位一体工作队伍,充分发挥“红色物业”作用,组建起街道统筹、物业主导、指导员现场指导的垃圾分类精细化工作队伍,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工作落细落实。正是这三项加法形成合力,带动辖区居民共同参与,打造出垃圾分类工作的“加速度”,精准分拣出垃圾中的再生资源。

善用“减法”,破解再生资源回收的“旧壁垒”

善用“减法”,即减乱象、减隐患、减污染,破解再生资源回收的“旧壁垒”。辖区原位于泉州路17号的再生资源站点,长期存在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根据环保要求已经进行关停。为深挖这一病灶,街道依托辖区物业联盟,召集辖区30家居民、楼宇物业进行座谈研讨,聚焦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赌点、破解再生资源回收等问题,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折射的人员出入管理,街道依托垃圾分类引进的企业(青岛鑫泽汇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青岛兔晓婉城市管理有限公司)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充分利用企业专业化、系统化、商业化的优势,实现对辖区再生资源市场化管理。减少市容环境乱象。破解多年以来游商浮贩占路经营、乱停乱靠、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问题。减少小区安全隐患。以垃圾分类工作为契机和突破口,通过企业对辖区物业范围内产生的可回收物定时定点回收,啃下社区乱堆乱放、环境脏乱的“硬骨头”,减少小区内潜在的安全隐患及疫情期间外来人员防控问题。减少辖区环境污染。企业根据实际需求上门回收,做到日产日清垃圾不落地,从根源上根治环境病症。香港中路街道坚持问题导向倒逼环境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在环境治理问题上推动“减”动作,破解再生资源回收的“旧壁垒”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妙用“乘法”,搭建资源回收链的“快车道”

妙用“乘法”,即乘机制、乘资源、乘平台,搭建资源回收链的“快车道”。坚持将垃圾分类与街道实际相结合,做到互推互进,放大乘数效应。与工作机制契合。街道结合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实践经验,为适应市场新形势,优化原有工作管理模式,创新引入企业参与的机制模式,率先在3个小区投入资金90万元开展定时定点破袋投放。为进一步提高垃圾的资源利用率,街道和引进的企业进行研讨座谈,把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物回收作为企业发展新的盈利点,先期在辖区35个封闭式物业居民小区,10家楼宇物业搭建再生资源回收链条,每天可回收物回收近5吨。与辖区资源整合。为完善再生资源市场化回收,街道把辖区居民小区、楼宇物业等多方要素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其需要配合企业共同制定收集路线、收运时间,企业每天定时定点上门收运,系统有效地化解了城市环境治理中游商浮贩占路经营问题。与街道平台思维融合。街道将再生资源回收链条的创建与现有的管理平台做乘法,依托浮山湾物业研讨会平台所整合的资源,通过网状结构的平台思维与其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价值倍增效应,为下步垃圾分类工作的市场衍生打好基础。

巧用“除法”,打造资源回收链的“新格局”

巧用“除法”,即除闲置、除弊端、除垃圾,打造资源回收链的“新格局”。围绕破除小区乱堆乱放、资源浪费等问题,推动垃圾分类巧做“除”法,打造垃圾资源化、企业获益、环境美好等多方共赢的新格局。清理垃圾,物业便利。街道统一调度、物业积极配合、保洁具体实施,在街道辖区范围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企业通过运用市场化运营模式,在保证一线物业保洁人员收益不降低的同时,每天将小区产生的可回收物进行回收,确保小区环境整洁。回收闲置,企业获利。街道依托垃圾分类工作引进的企业,按照“五统一”标准,即统一价格、计量工具、收运时间、线路运行、车辆标识,进一步固定再生资源回收人员及车辆,形成回收、清运不落地的回收体系,擦亮企业品牌,提升企业价值。清除弊端,管理省力。街道引进企业对再生资源的规范化收运补齐辖区内再生资源产业的短板,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合提供了新路径,“低小散”站点得以整合,垃圾分类的运用企业“触角”得以延伸,从而更好推动辖区再生资源回收的管理。

面对垃圾分类与人居环境升级治理的“考卷”,香港中路街道将持续运用“综合算”法,继续深入再生资源链条建设,延长垃圾分类工作参与的城市治理末梢,努力答出好成绩,向辖区居民交出满意答卷。

[来源:信网编辑:芃芃]

来源:信网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