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广州加速打造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城市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广州加速打造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城市

2020-07-07 12:21:57              南方日报            

居民将垃圾细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并分别投放到相应的收集容器内。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走进天河区车陂村,穿过层层叠叠的小巷,不时可以看到墙壁上、巷口设置有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识,一张车陂村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分布图详细标出了分布在车陂涌以西的23个定时投放点。

全市居住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全市已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共计15座,基本建成与前端分类需求相匹配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实施两年,广州市垃圾分类呈现新成效、新亮点,形成广式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特色。

《条例》实施两年来,广州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总体思路,狠抓关键环节,已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提前完成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试点目标,在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加速打造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样板城市。

●南方日报记者 冯艳丹 郭苏莹

分类投放全市8369个居住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

在《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两周年之际,根据市委要求,7月1日、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人大系统,对全市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市区联动专项检查。7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全市垃圾分类专项检查汇报总结会议,听取有关情况汇报,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是垃圾分类的前提。2019年,全市8369个居住小区100%完成楼道撤桶。按照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要求,广州各区的分类投放点位建设日趋完善。

7月5日,位于越秀区合群二马路的误时投放点设施投入使用,全新的智能误时投放点,每日都有专人对垃圾投放点守点,引导居民按照垃圾分类要求,分类投放垃圾,厨余垃圾进行破袋投放。

截至目前,各区已完成点位优化提升7001个,完成率40%。强化示范引领,开展6个垃圾分类整区、22条整街精准分类示范创建以及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创建工作。

在全市600个小区(社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社区)创建,涌现出花都区花城街御宾府、番禺区大龙街云山诗意小区、从化区江埔街莱茵水岸、增城区荔城街雅居乐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分类模式。

四大垃圾分类设施“神器”进村巷,定时定点设四个时段,8小时都可投;餐饮店也要“交作业”……2020年,广州垃圾分类将把“触角”延伸到城中村等农村地区。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中村垃圾分类优化提升试点工作。

相较于小区垃圾分类,车陂街结合城中村的特点,各色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因地制宜设置。洗手盆、播放器、照明灯等便民设施的定时投放亭伫立在较为宽阔的路巷中,整齐美观;流动公交式投放车穿街走巷,定时收集;街巷边没了垃圾桶,仅设有便民吸烟专用收集桶,干净整洁了许多。历经两个多月的试运行,在车陂村,垃圾分类在优化提升中有了城中村实践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省委深改委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直驻穗单位、省直机关和驻穗部队大力支持,为广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所有驻穗省直机关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机关全力打造机团单位垃圾分类样板示范,带头开展垃圾分类、带头接受执法监督,并在国管局检查考评中取得优良成绩。

除了分类投放,分类收运是垃圾分类的关键一环。为杜绝混收混运,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不断优化收运时间、优化集中收运点设置、优化分类收运线路。

目前,全市共有分类集中收集点1.54万个,分类收运生活垃圾运输专用车辆3501台,分类运输线路1492条,做到“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

终端设备基本建成与前端分类需求相匹配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6月30日下午,新一轮生化处理设施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黄埔区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举行,广州将再添4座“大胃王”生化处理设施。

此次集中开工的5个项目分别是广州东部固体资源再生中心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二期工程、广州东部固体资源再生中心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暨南沙区餐厨垃圾处理厂、花都区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从化区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餐厨垃圾及易腐有机废弃物处理厂,计划2021年6月底前建成投产。

投产后,该批设施生化处理能力约为2470吨/日,污水处理总规模2100吨/日,届时广州市终端设施生化处理能力将超5400吨/日。

这是继今年上半年3个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主体工程陆续开工后,广州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取得的又一阶段性重大进展。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当前,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贯彻做好“六保”工作、落实“六稳”任务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推进新一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呈现出多点开花、齐头并进、全面加速。5个资源热力电厂二期、4个餐厨垃圾(含生物质)处理厂、2个填埋场和1个污水处理厂共12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已全部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终端处理能力不足是推进垃圾分类的一大障碍。两年来,广州市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目前,广州已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共计16座,设计总处理能力达2.8万吨/日。其中,焚烧约1.55万吨、生化处理0.468万吨,处理能力占比分别达到60%、18%,基本建成与前端分类需求相匹配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形成 “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兜底”的分类处理新格局,有效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为深入推进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待到2022年,项目建成后,广州市垃圾焚烧设计处理能力3.3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设计处理能力5000吨/日,基本满足广州2035年前常住人口2000万人、管理人口2500万人的城市发展需求。

多个项目的加速建设,离不开前期规划。为科学有序地指导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从《广州市环境卫生总体规划(2010-2020)》到《广州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战略规划(2018-2035年)》,广州市坚持规划先行,以破解“垃圾围城”为重任,始终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的韧劲和干劲,编制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广州市生活垃圾终处理系统解决方案》等,以建成的资源热力电厂为基础,在全市范围统筹规划建设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将焚烧、生化、填埋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组团的形式,集中打造成为固废处理为主、资源共享、设施共用的绿色低碳环保园区。

制度保障两年开出近2000张罚单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制度的保障。2017年12月27日,《条例》经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全国首部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以良法善治为基础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创新回收模式、回收制度,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为解决生活垃圾治理这个大难题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广州样本。

《条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明确不分类即违法。严格贯彻落实《条例》规定,广州全面梳理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事项,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执法自由裁量权制度,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执法格局。

坚持日常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定期组织开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抓好学校、商场、酒店、市场、物业小区等强制分类单位的执法检查。在教育劝导、责令限改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增强垃圾分类执法刚性,提升全社会垃圾分类意识和行动自觉。

目前,全市11个区均有生活垃圾分类执法立案,共检查各类单位4.7万个(次)、教育整改1.9万宗、行政处罚1900多宗、罚款金额156万元。针对限塑和过度包装问题,检查经营企业、市场、个体户共3.2万次,责令整改1870户,查办案件208宗。

两年来,为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广州市还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印发《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阶梯式计费管理暂行办法》,对进入终端处理设施的区实行“多产多付费”的阶梯式计费管理;印发《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试行办法》,对废玻璃类、废木质类等、低值可回收物按上年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综合单价给予回收企业补贴;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实行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以受益地区向受损地区补偿;制定实施《广州市餐厨垃圾就近就地自行处置试行办法》,规范餐厨垃圾就近就地处理,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垃圾分类是一场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广州不断在垃圾分类制度体系上持续发力。为促进实行垃圾分类奖惩结合,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制定《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暂行办法》,7月1日正式施行,并明确每年开展一次奖励工作,奖励单位1000个,家庭2000户,个人3000人。分别奖励3000元、1000元和1000元。

严格监督、严肃执法。广州市人大和各区人大高度重视垃圾分类监督工作,把监督垃圾分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开展专项检查,采用明察+暗访结合的方式,对垃圾分类的管理、分类设施的建设配备、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落实责任等各方面一一进行了对照检查。

源头减量“两网融合”实现变废为宝

换季的旧衣服扔去哪儿?家里酱油瓶啤酒瓶扔去哪儿?曾经,大部分市民都丢入垃圾桶。

“以前有回收衣服的,我都不敢投放,担心被二次售卖。”住在越秀区大塘街的市民项小姐正走到“衣旧换钱”鸥燕智能回收箱前。扫码、开箱、放入衣服……短短几步,一分钟不到她就搞定了。“回收箱关闭,后台就会看到信息,然后派给相应的环卫工。环卫工到现场开箱收取衣物,称重后将相应款项自动转入居民账户中。”经营鸥燕智能回收箱的广州市普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唐茂强介绍,越秀区18条街道全覆盖配置172个回收箱。

“可以居民下单环卫工人上门服务,也可以在智能箱投放后环卫工人回收。”越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管理办主任陈小龙介绍,越秀区创新融合提升分类效能,在街道组建街道环卫站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还开发推广“鸥燕”社区服务平台,推进“两网融合”,依托街道环卫工人解决资源回收“最后一公里”短板。街坊登录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预约回收旧衣物,还可以回收旧书和废玻璃。

在便民服务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反哺街道环卫事业。自《条例》实施以来,越秀区分类出废木质、废玻璃、旧衣服(旧书报)共2.6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27万元。

放眼全市,广州不断完善“互联网+”和“两网融合”模式,促进环卫系统与供销系统相融合。以样板小区为重点突破口,做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逐步建立可回收物专运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大分流、细分类”,全市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量达9235吨/日。

垃圾分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要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水平,首先要促进源头减量,控制好生产流通环节,限制过度包装,倡导低碳生活。

广州坚持行业引领,积极促进源头减量。深入推进教育、医疗、酒店、快递、物业等行业12项垃圾分类专项行动,各级党政机关推行低碳办公,加大限塑和过度包装检查,源头减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9年党政机关月均纸张用量减少17%,医疗废物每床每月产生量较去年同期减量5%,酒店月均提供“六小件”数量较开展行动前减少5000件,快递行业全年减少产生的包装垃圾13.2万吨,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337.5吨,30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垃圾日产生量较行动前减少约12%,果蔬生产企业、农民在生产环节均已基本实现按照“净菜”上市标准交付上市。

案例

小区内厨余分类过“三关”

餐厨垃圾收运有了“最强大脑”

小区内厨余分类过“三关”,垃圾分类精细度“张榜”公布,告别了站桶监督;餐厨垃圾收运线路信息化管理平台成为“最强大脑”,全街餐厨垃圾收运“尽在掌握”……分类更精细了,收运变智能了。在番禺区大龙街,垃圾分类进入第三年,不少居民都感受到了新变化。

垃圾分类推进中,分类不精准、混投混放混运、垃圾处理站“吃不饱”等问题如何解决?记者从番禺区分类办获悉,今年,番禺区针对中间收运环节管理不够规范问题,明确提出“抓中间、促两端”的工作思路,在大龙街、钟村街、东环街、沙头街、桥南街试点先行,历经半年实践,其智能化的全链条监管模式将在全区全面推开。

●前端精细“收”

厨余分类过“三关” 垃圾分类精细度“张榜”公布

上午9时,小区的垃圾定时投放点撤桶。9时20分,云山诗意小区的厢房长丘婉玉准时站在了小区外的餐厨垃圾收集厢房,一边熟练地检查小区各栋收集员送来的厨余垃圾,一边等待着街道餐厨垃圾收运车辆的到来。

她是小区内餐厨垃圾检查的“最后一道关”,合格的餐厨垃圾,在这里被称重收运;不及格的拒收上车,并根据餐厨垃圾量和分类精准度进行星级评定。

云山诗意小区现有居民楼9栋共768户,常住人口2203人,小区建了9个定时投放点,1个误时投放点,1个餐厨垃圾收集厢房,可回收大件垃圾收集点1个,配备了14名保洁员。全小区每天能收集700公斤左右的餐厨垃圾,减量率最高达到35%。

“我们小区是‘三星’,每天的厨余垃圾都是650公斤以上,远远超出街道评比的餐厨垃圾分类‘优秀’标准。混投的也非常少,我几乎没有二次分拣过。”当上厢房长半年时间,丘婉玉对于小区内餐厨垃圾数量、分类情况了如指掌。

而早在一年前,小区的餐厨垃圾分类还没有这样精细。“打开送来的餐厨垃圾,混收、未破袋情况时有发生;因为没有精准分类,餐厨垃圾的总量也不多。”丘婉玉回忆说。

要想实现餐厨垃圾收运的全端控制,必须要做好前端的分类和收集。变化从小区建立的倒查责任机制开始,今年4月起,餐厨垃圾收运在小区内需过“三关”:保洁员、收集员、厢房长,每一关都将对餐厨垃圾的分类情况进行检查。

厢房长对存在混投混放的垃圾拒绝收集,要求收集员、保洁员进行二次分类。对于混投混放家庭,楼栋长将进行入户动员整改,确保每栋楼宇、每个家庭做到精准分类投放。

在2栋楼下,16层楼的各户居民被纳入“精准分类公示栏”,每月对垃圾分类精准的家庭授予“垃圾分类精准户”称号。在小区内还设置了垃圾分类“红黑榜”,应用视频监控等手段监督垃圾分类精准投放。

垃圾分类不规范怎么办?在每栋楼下的电子屏,实时公布有精准分类情况,同时动态抓取垃圾分类规范及不规范的画面对比,让居民养成分类的投放习惯。

“精准分类入楼入户,让大家养成习惯,以前垃圾分类不规范,都是我们上门去劝说整改;现在,连小区居民都主动加入到入户宣传的行列中,实现了无需站桶、自觉分类。”丘婉玉说。

●后端智能“运”

“最强大脑” 让餐厨垃圾收运“尽在掌握”

2月至今,大龙街厨余垃圾总收运3429吨;截至7月6日12时30分,大龙街道12条村和所有市场餐厨垃圾收运量6.8吨,23个单位有60%收运完毕……走入番禺区大龙街餐厨垃圾收运线路调控室,一张大屏幕清晰显示出5条线路共138个单位的收运情况,每辆收运车配备一名“线路长”,通过收运宝APP,将收运的餐厨垃圾情况实时上传至该平台。这里是让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的“最强大脑”。

“我们分好了垃圾,怎么知道后端有没有混运?”以前,在推行垃圾分类时,大龙街分类办负责人刘桂珍常遇到居民这样的疑问。餐厨垃圾从小区到收运车辆,如何对混投现象实现严监管?

在大龙街餐厨垃圾处理站,建立了5条线路,分类收运管理,形成居民小区、行政村、机关单位、餐饮酒店、农贸市场餐厨垃圾应收尽收、应运尽运的全覆盖收运体系。

6月19日,街道辖内小区富庭雅苑南区因餐厨垃圾分类不合格,被线路长拒收,在平台上,该日的餐厨垃圾收运量即显示为0。通过智能化平台,可以查看每个村居、机团单位、学校、餐饮单位、菜市场每天收集的餐厨垃圾总量,以数据说话,也便利了对于垃圾分类成效的监督考核。

在平台上,以15%的收运率为标准,对于小区、市场等收运主体进行动态考核,通过数据倒推分类情况,长期不合格的将被纳入街道执法监督重点监管。“比如说,一个小区收运量不增反降,相较于小区的生活垃圾总量不匹配,我们就可以通过大数据筛选不作为的物业,实现重点监管。”番禺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从有了这个智能化平台,我们对餐厨垃圾收运数据的掌握更全面和完整,凡事用数据说话,对各个餐厨垃圾收集点的指导和监督更有成效。”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大龙街餐厨站处理餐厨垃圾能力已提升至32吨/日,餐厨垃圾处理站处理效能达到76.2%。

数读

2019年广州垃圾分类 成绩单

2019年全市所有居住小区100%完成楼道撤桶;全市所有社区均有党员回社区报到参与垃圾分类服务,总数达15万人次;全市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约1.8万个、分类运输线路1492条、分类运输车辆3501台。2019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量为2.2万吨/日。其中其他垃圾2.1万吨/日,采取焚烧、填埋处理;餐厨垃圾1127吨/日(未包括城镇就近就地处理和农村就地处理量约1018吨/日),采取生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率100%。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量达9235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目前已建成7座资源热力电厂,焚烧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日,建成3座规模化生物质处理厂,生化处理能力达3920吨/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来源:网易新闻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