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沈阳垃圾分类一周年调查:初有成效仍需探索本土模式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你是什么垃圾?”“你今天分类了吗?”回顾2019年民生热点,“垃圾分类”绝对是全民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去年6月,沈阳市被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正式确定为实施强制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随后出台了《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2019-2020年)》,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距《方案》出台已经过去了一年,如今沈阳市实行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进行到了哪一步?存在哪些难题?本网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硬件能力已具备,后端处理有保障

“我这个月扔了3公斤的纸张类可回收垃圾,又能兑换现金了!”在沈河区三八南小区,吴阿姨一边与智能垃圾回收箱的督导员聊天,一边刷着绿色积分卡,将攒了一周的废旧纸壳投到了纸张回收箱内。

督导员指导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回收箱。李进媛 摄

三八南小区是沈阳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去年7月小区内就安置了智能垃圾回收箱。起初,社区组织大家办理绿色积分卡,居民刷卡进行垃圾投放和积分,再持卡到指定超市或自动售货机兑换礼品。而后,针对“持卡易丢失”的问题,负责智能垃圾回收箱的宋氏集团开发出微信小程序,并与京东商城合作,居民用手机即可完成这一系列流程,还可预约上门回收垃圾。

“虽然是‘高科技’,但大家可都会用,机器旁专门有人教。”吴阿姨说,垃圾回收督导员除监督和指导使用外,还负责及时清理回收箱内的垃圾,避免出现因垃圾箱过满而无法投放的问题。

三八南小区内设立的生活垃圾分类公示牌。李进媛 摄

硬件设施具备,然而想让居民养成习惯可不容易。在园区里,无论是宣传栏还是楼体外侧都贴有垃圾分类海报,醒目位置还设有智能垃圾回收箱指引牌。为及时解决居民遇到的问题,小区内还设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公示牌,标清社区负责人及扫保人员信息,确保具体工作落实到人。

“社区工作人员在宣传方面也是费了不少心思。”据三八南社区书记苏玲俐介绍,为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社区不定期在小区内举办垃圾分类模拟演练活动,通过将贴有水瓶、果皮、电池等不同物品标签的小球投放到对应“回收筐”内,用趣味的方式引导大家正确分类。此外,社区经常在活动室举办垃圾分类知识问答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宣传指导。

三八南小区内的废弃口罩回收箱。李进媛 摄

即使是疫情期间,垃圾分类工作也没有丝毫懈怠。工作人员在园区内放置了多个口罩回收箱,虽然没有明确标识,但居民都会自觉将使用过的口罩扔到指定桶内。

前段分类是基础,后端处理是保障。智能垃圾回收箱中的可回收垃圾会有专车单独将其运送到后端处理分拣中心进行粗加工,再统一交给资质企业回收再利用。宋氏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在沈阳已经有400多个环保屋,每个环保屋配备3、4人进行二次分拣,杜绝混装混运问题。”

目前,宋氏集团已为沈阳市近200多万人提供垃圾分类服务,处理垃圾近51万吨。预计年底前,在沈阳市投放2000套智能分类设施,升级改造并启用740个环保屋。

环保屋内垃圾称重。宋氏集团供图

除可回收垃圾外的其他垃圾如何处理?目前,沈阳大辛、老虎冲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已全部投入使用,能够满足沈阳市餐厨垃圾处理需求。与此同时,大辛、西部、老虎冲焚烧发电项目也已投入运行。其中,大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年为沈阳市处理99.9万吨生活垃圾,垃圾通过燃烧产生电能,每年可输送“绿色”电力3.6亿度,有助于解决生活垃圾日填埋量和填埋总量超负荷问题。今年,预计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会达到35%以上。

部分小区宣传不到位,存在混装混运问题

垃圾分类包含多个环节,落实起来并不容易。沈阳垃圾分类工作虽初有成效,但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园区内设置的垃圾回收箱。李进媛 摄

在于洪区某封闭小区内本网看到,园区虽多处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回收箱,个别点位设置了有害垃圾回收箱,但部分垃圾桶上的分类标识已模糊。

本网在该小区其中一处垃圾点观察约十分钟,共有4位市民投放垃圾,其中3位未分类,并随意将垃圾袋丢入桶内,只有陈女士1人将垃圾分为两袋丢在不同桶内。但经询问后得知,陈女士将废旧电池扔入了可回收箱内,也并未严格按照要求投入有害垃圾回收箱。

“之前看过相关新闻,就主动把水瓶、废纸这类垃圾分出来了。如果有电池这种有害垃圾,不会为了扔它特意走到很远的回收箱处。”陈女士在该小区居住已有四年时间,期间并未见到小区内组织宣传垃圾分类或发放宣传手册。

就在与陈女士交谈的同时,垃圾清运人员开车到达垃圾点位,将所有桶内的垃圾一起倒入了清运车。而清运人员表示,并未有明确要求,需要将两类垃圾分开装运。“就像这样我们自己分了也是白分,最后也都混一块儿了。”陈女士说。

清运人员清理垃圾。李进媛 摄

随后,本网来到该小区所属社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内宣传栏上均贴有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或因时间较长而发生破损和丢失等情况。针对垃圾混运的问题,负责人表示,“此前没听居民反映过,会尽快了解情况并解决。下一步,社区也将加大宣传力度。”

如何借鉴优秀经验,形成适应本土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不只该小区,类似的情况在沈阳多个小区均有出现。硬件设施不齐全、垃圾回收混装混运、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不只是在沈阳市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存在,也是其他城市推进垃圾分类所面临的问题。

2019年,共有46个城市被定为实施强制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各地针对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施策,在细微处下功夫。

在上海,针对商户、居民混合投放问题,街道与绿化和市容管理、城管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联合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探索,明确两者分开,并由物业与商户专门签订生活垃圾清运合同;对于垃圾集中投放点,广泛听取民意,每个点位的形状、方位、设施都各不相同。

在北京,个人未分类投放或随意倾倒、堆放生活垃圾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将对个人处以最高200元罚款,个人受到罚款处罚的,可申请参加垃圾分类社会志愿服务,达到要求可免除罚款处罚。

在重庆,市环卫集团开发了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车辆、箱体、转运站、处理厂均安装GPS系统和监控设施,垃圾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压缩、处理全程实时动态监控。除了管理部门可全程监控垃圾收运处理全过程,居民也可查询自己投放的垃圾的流向和处置情况,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推广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沈阳如何借鉴各地优秀经验,将其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适应本土的发展模式,完善硬件设施、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宣传推广,缺一不可。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