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记录
分享到
百闻不如一见,垃圾分类广州好犀利!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广州垃圾分类水平很高,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202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9日起在广州举行,10日下午,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们,分三条线路现场观摩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参观过程中,与会代表都对广州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还现场互相深入交流,提出不少好建议。11日上午,将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全体大会,广州日报全媒体巡城记者将会现场直击大会现场实况,并且在广州日报APP上实时播报。

大开眼界,广州经验被与会代表肯定

“第三资源热力电厂的处理量有多大?”“建设一个垃圾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资源热力电厂的选址困难是如何克服的?”10日下午,一众与会代表走访了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广州市执信中学、越秀区白云街广九社区、天河区猎德街猎德社区,分别从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终端设施、住宅小区及校园深入了解广州垃圾分类的做法和经验。

与会代表来到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这里是目前国内设计处理规模最大、处理垃圾类别和处理方式最齐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废弃物总处理规模委每日1.26万吨。这里垃圾处理效益和环保效益相结合,也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题的3A级旅游景区。

“之前也有听闻广州的资源热力电厂建设情况,这次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多位与会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都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以前我们都觉得垃圾焚烧厂都是脏乱差,但事实上不是,广州资源热力电厂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里有先进的技术,又有很好的管理,所以既能做好垃圾处理环保项目,又是一个景色优美的绿色景区。”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韩一兵如是说。

当韩一兵坐在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南烟囱120米高的观光层,可以 360 度俯瞰周围的景色,还可以在这里品尝咖啡和点心,他深有感触,他说,广州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理念很值得观摩学习,作为全国顶尖经验予以推广,“我这次会把广州经验带回去,结合我们本地实际,希望也能提出一个持续可行的发展方式。“

科技加持,培养老百姓垃圾分类习惯

垃圾处理终端的硬件设施让人大开眼界,社区和学校的垃圾分类也让人感到细致入微。与会代表来到执信中学,这里是广东省和广州市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在这里,垃圾分类融入到国家课程体系,融入校本课程开发,同时还融入到社会实践。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广泛接触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日常生活和课堂课余都会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学校里更是创新地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和环境保护的研究项目,开展科研探究。

“垃圾分类从小抓起,让分类意识从小深入学生的脑海,这影响学生的一生,而且通过学生,还能将垃圾分类知识传递给大人,我们常说小手拉大手,这小手还是很有能量的。”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非常赞成在学校内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和传播,他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开展垃圾分类的时间不长,要提高分类准确率,可以通过各种视频和科技手段辅助,以后大家熟练了,就能很自如分类了。

事实上,不少与会代表都有同感,智能科技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垃圾分类上,为社区提高垃圾分类积极性和准确率,带来很好地辅助作用。不少与会代表还对昨日《广州日报》第7版报道的《智能加持 广州垃圾分类更高效》的报道印象深刻,认为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智能垃圾拆解技术的应用,都为广州实现垃圾分类效果提供了实际有效的帮助。

在越秀区白云街广九社区,与会代表看到这里设置了互联网新型旧衣物回收箱、微生物除臭等新型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在定时垃圾投放点,还有监控摄像头,对居民的投放予以实时监测。“要培养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光靠我们日常工作引导指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新技术手段,培养老百姓垃圾分类的习惯。”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昌海在参观后说,智能科技辅助垃圾分类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人脸识别,投放垃圾时就能自动识别记录

垃圾箱人脸识别监控、塑料瓶科技拆解分类、垃圾焚烧发电效用大......广州市的垃圾分类起步较早,也是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不仅市民参与率高、垃圾分类氛围好,而且通过智能科技加持,提高了分类效果,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新路子。昨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走访各社区和垃圾处理站,对广州市民身边的垃圾分类“硬实力”进行了一番了解。

走进垃圾箱,视频系统就已经捕捉到“来者是谁”和投放正确与否,若投放正确,系统会自动给予奖励——昨日,在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青年社区,全市首个带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垃圾箱正式投入运营使用。该垃圾箱投入使用当天,就吸引许多居民来体验,大家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当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在距离垃圾桶半米左右,人脸识别系统已经识别出居民身份,并且自动打开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箱箱盖。居民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相应的垃圾箱里,全程不用触碰垃圾桶,方便之余,还更加卫生干净。如果是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居民则需要在触摸屏上对应按键选择操作投递。记者看到,居民刚投完垃圾,手机就收到了系统发送过来的积分奖励,凭借这个积分,每月可到社区兑换相对应的生活用品。

“早在几年前我们社区就已经采用了智能垃圾箱,我们分类投放垃圾,系统就会自动记录和发放积分奖励,每天下楼分类投放垃圾,都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青年社区的居民罗女士说,现在有了人脸识别,用手机扫码注册后,后期使用无须携带手机,这对于常常忘带手机出门的人来说,无疑更加智能和便捷。

据负责开发这套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系统的广东分分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炜键说,人脸识别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箱体,具备自动开放、闭合、提醒、洗手、除臭、宣传等功能,并通过后台甄别,记录了居民每天分类投放垃圾的准确率和餐厨垃圾破袋率,以科技化、智能化提升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浓厚兴趣,让“家中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切实成为了广大群众喜爱、向往的生活新时尚。

青年社区居委会书记高哲强说,自人脸识别智能、定时定点集中投放模式推行以来,青年小区内700多户家庭生活垃圾总量日均下降0.8吨,而分出餐厨垃圾却日均增量0.3吨,餐厨垃圾破袋投放率达95%以上。接下来,为了便于居民投递垃圾更加方便,还会推出“分分联动”小程序,居民一点开就可以看到周边的垃圾投放点是定时还是非定时,还可以导航到就近开放的垃圾投递点。

扫码投放,可获积分兑换物品

在天河区林和街道,早早就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与区城管局等职能部门多次现场研究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有特色的是,结合林和苑小区居住了来自21个国家的外籍人员的情况,小区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楼道、电梯口、中心花园、长廊、垃圾投放点等地,张贴英文、日文、韩文等多语种的垃圾分类宣传和温馨提示,精准指引外籍人员实行垃圾分类。

林和苑小区还准时段设置,结合小区居民生活规律和外籍人员回家晚的实际情况,小区定时投放点的夜间投放时间延长了半小时(延长至晚上21时30分)。街道在小区安装“广州供销·穗回收”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分为饮料瓶、纸类、织物、金属/塑料回收等。居民可通过扫码投放或手机号码投放,选择对应的回收类型,在投递完成后屏幕会显示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平台商城相应的物品。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全杰 通讯员 成广聚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骆昌威 全杰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骆昌威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燕

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阅读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