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武汉:中部地区生活垃圾信息化监管典范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武汉:中部地区生活垃圾信息化监管典范

纵观环卫信息化的发展史,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江浙一带,苏州、无锡、宁波、杭州等城市环卫管理变革的创新尝试引领着行业前进的方向与步伐,随着互联网思维在城市管理工作的深入渗透,放眼全国,中部与北部区域信息化水平水涨船高,多数城市逐渐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于环卫管理的重要性,有的放矢,建立起与时俱进又不失地方特色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武汉,中部地区城市代表,2014年建立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智能监管平台,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生活垃圾信息化监管典范。生活垃圾信息化监管,即是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结合,通过平台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的实时监管、指挥调度、决策支持,是环卫信息化产业重要的一个部分。



曾经:垃圾产量巨大,带来管理压力

武汉作为特大城市,日垃圾量近8000T,截至2015年,武汉市已形成了“五焚烧,两填埋,一综合”的垃圾处理布局,标志着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面对更经济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武汉市也将迎接新的挑战。


17个区、8个处置终端、655辆转运车辆组成武汉市庞大的生活垃圾转运处置物流网,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依靠简单的GPS平台与线下调度管理,无法解决很多管理问题,如车辆就近倾倒造成终端处理失衡、终端设备陈旧计量数据失真、一车多卡造成识别紊乱、多类型设备难以统一监管、运输过程抛洒滴漏、人工巡检造成问题解决滞后等,管理部门亟待一个管理抓手,厘清业务难点,疏通错综复杂的物流网。


如今:“智能分流”创新固废管理模式

2015年武汉城管委在梳理管理现状后,提出“垃圾智能分流”管理理念,打破常规固废管理框架,以处置终端处理量为分流数据基础,将处理量分配给各区域,倒逼各区域减少垃圾量的产生,垃圾量配额到具体的车辆,最终形成“车辆-区域-处置终端-允许进入垃圾量”的规则,保持区级清运量与终端处置量的平衡。理念付诸于实践,运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综合指挥平台,将分散的车、人、物统一归口管理,运用智能化的平台建立市-区两级上传下达的垃圾分流机制、建立各区级-运输车辆的任务分配机制、建立市级-终端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综合应急调度机制,与此同时,平台实时监管车辆运行情况、处置终端的实时进厂垃圾量数据,输出区域维度、处置终端维度、时间维度等多维度报表,打造武汉生活垃圾智能分流模型,提升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



智能化感知,可视化监管

车联网技术引入运输过程监管,整合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运输车辆GPS系统,为全市约655辆生活垃圾运输车安装电子标签和具备GPS定位、语音对讲、信息调度等多种功能智能终端,管理人员远程在平台上就可获知车辆的位置、状态信息、速度信息等;系统中设置车辆作业规则、设置告警阈值,即时发送至车辆智能一体机,车辆实时监测结果与规则进行对比,出现异常时,系统以声音、文字形式进行告警。


处置终端完成计量称重系统自动化改造,统一升级改造8个生活垃圾场(厂)现场计量称重系统,包括称重传感器、身份识别系统、视频抓拍系统、道闸拦截系统、语音播报系统、显示屏系统,实现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进场(厂)全过程无人干预自动化称重计量。现场称重系统与城管专网相联,将称重数据实时发送到生活垃圾综合监管调度指挥中心,实现称重过程和计量数据的远程实时监督。处置终端计量数据实时接入,确保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系统模拟进厂计量过程,直观展示终端进厂车次、进厂计量记录、进出抓拍图片等。


运用视频监控技术,实现终端现场视频数据接入,现场作业情况远程实时监控,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在填埋作业现场、垃圾储存库、预处理车间、地磅房、炉料投放口、渣库、灰库等重要区域安装摄像头,实现关键环节的24小时监控,并支持远程遥控位置,多方位监控、调取,随时掌握垃圾处理情况,有效提高监管效率。


分级调度管理,多重信息共享

生活垃圾处理指标智能分流调度:在市固管处建设综合监管调度指挥中心,根据各处理场(厂)运行工况,通过系统向各区城管委、各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和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下达垃圾调配指标,实现市、区和环卫所(车队、公司)对所辖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调度和应急指挥,形成四级联动的管理体系。通过分级调度管理模式,保障市级调度指令能及时传达到区,各区结合实际分配至辖区内环卫所,环卫所再将指标分解落实到车辆,车辆通过即时通讯技术获取分配指令,根据指令将收集到的垃圾运输至指定处置终端。(流程见图1)

图1:分级调度机制


运输车辆准入机制:所有运输车辆统一由市级配置身份识别卡,一车一卡;终端共享分流机制形成的最终车辆-处置终端的实体关系数据库,车辆若是未根据指令到达其他终端,则拦截车辆,提示其去指定终端。


终端计量数据共享:系统汇总统计终端计量数据,包括区域维度数据、终端维度数据,统计结果共享给各区与各终端。


综合报警管理,智能考核分析

集中处理综合报警管理,实现车辆、终端运行违规情况报警提醒、处理的闭环管理。报警信息包括车辆违规行为(超速、越区)报警、终端超量缺量报警、终端网络异常报警,根据不同类型的报警信息制定配套处理机制,确保及时解决。


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考核评价分析系统。针对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焚烧厂、填埋场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实现各区和各垃圾处理场(厂)电子化考核。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车辆运行数据、垃圾场计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分析预测模型,每月编制考核及分析月报,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变事后管理为事前预知,未雨绸缪。


一张图综合看板,多维度统计结果

运用一张图管理理念实现武汉生活垃圾管理关键数据的综合看板,如图(2)所示,在一张图上展示17个区、8个终端实时计量数据,同时与设计量、分配量进行对比,直接查看各作业主体运行情况;直观展示各区域垃圾量,区数据形成对比,分析哪些区域垃圾产生量较大等。

图2:管理一张图


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多样化报表分析,包括车辆运行数据统计分析、垃圾量区域维度统计分析、垃圾量终端维度统计分析、垃圾量时间维度变化趋势分析,报警信息区域维度分析、多维度数据对比分析等,通过多样化的统计报表展现武汉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用数据辅助管理决策。

图3:计量数据对比分析


统一监管标准,完善顶层设计

武汉建立配套的生活垃圾管理建设标准,一是车辆监管标准、二是终端计量改造标准,市级标准先行,区级与处置终端进行相关硬件配套,同时建立信息化标准、系统运行维护标准,保障市区系统一致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系统的可拓展性。


车辆监管标准:市级制定转运车辆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区级根据标准安装车载设备接入至统一平台,实现车辆作业量配额分配、实时位置监管、运输轨迹查看、作业规范性综合监管,建立平台与前端车辆的双向沟通机制。


终端计量标准:建立终端地磅改造标准,统一身份识别机制,统一车辆数据库,保障8座处置终端联动监管,奠定垃圾智能分流基础。


信息化标准:随着系统不断升级、拓展,涉及到业务、管理部门、用户角色逐渐增多,信息化标准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平台使用,并明确数据标准,如公厕接入标准、终端运行数据接入标准等,保障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


系统运维标准:打造武汉环卫信息化系统定制化运维体系,从软件到硬件、从前端采集设备到末端处置设备制定不同运维标准,配置专业运维团队,保障系统全年稳定运行。


通过各项标准的建设,武汉环卫信息化顶层设计逐渐完善,系统的高兼容性、高拓展性、持续稳定性得以保障。



基于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现实的管理需求,未来武汉环卫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归纳成以下方面:


业务全面覆盖,形成武汉环卫信息化大平台

目前武汉环卫信息化业务主要覆盖生活垃圾处理业务,监管方向逐渐延伸,逐步实现城市保洁业务、垃圾收运、垃圾分类、处置终端运行监管等业务综合监管,形成综合性环卫信息化大平台。


多终端展现形式,智能移动端吻合使用习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环卫的移动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到环卫信息,同时也方便环卫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能及时地沟通环卫信息,使得管理工作得以高效开展,在下一步规划中,将实现多样化展现形式,更吻合用户使用习惯,即时获取关键信息、报警数据、统计数据。


公众数据融入,公众参与监督、评价、互动

公众是环境主体,居民参与互动、参与监督在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居民掌上环卫系统应该包括信息查询、意见反馈功能,通过居民掌上环卫功能的建设,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通过社会舆情的分析,了解民意,及时处理居民发现的问题,提升公众满意程度。


环卫大数据分析模型, 海量数据价值化

环卫信息化不断发展,武汉各行政区逐渐根据市级标准和自身需求不断扩建平台,数据量不断增加,未来数据量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倍的数据处理量,甚至20倍的体量,除大量的业务数据以外,在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公众参与数据、舆情数据、评价数据等社会数据,环卫信息化系统必须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来匹配大数据。面对海量的管理数据,如何做到数据价值化,需要提升管理部门大数据运用能力,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大量的业务数据提取价值数据建立各种业务优化模型,提供事前预测数据依据,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环卫管理部门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政府大数据应用能力亦将是下一步的规划方向。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激荡各行各业,大家都看到数据的力量与价值,武汉,作为中部环卫信息化典范,在未来的几年乘胜追击,打造武汉环卫的数据帝国,辐射周边区域,引领中部地区环卫信息化的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

顾慧庭,资深环卫信息化解决方案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卫领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信息监管研究方向,多年来参与国内多个环卫信息化项目方案设计,在智慧环卫领域有丰富的实操与分析经验。



来源:浙江日报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