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医疗废物监督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1.1基本情况 2003年淄博市政府积极投资筹建了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并于2004年将50家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首批纳入集中处置,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实现了常态运行。2005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被纳入淄博市碧水蓝天行动计划中,实行目标责任制,通过行政手段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工作;卫生、环保两大部门出台了《淄博市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施方案》,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工作在职责明确、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进行。2005年底成立了淄博市卫生监督机构,进一步理顺了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体制,为医疗废物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基础。2006年物价、环保、卫生、财政、建设五部门在《淄博市医疗固体废物处置收费标准》基础上,适时修订收费标准,联合出台了《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解决了无固定床位小型医疗机构处置费的收费问题,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工作,在淄博市城镇医疗机构全面展开。目前,淄博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由市政府投资在处置方式、尾气净化、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良,基本解

1.1基本情况 
2003年淄博市政府积极投资筹建了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并于2004年将50家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首批纳入集中处置,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实现了常态运行。2005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被纳入淄博市碧水蓝天行动计划中,实行目标责任制,通过行政手段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工作;卫生、环保两大部门出台了《淄博市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施方案》,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工作在职责明确、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进行。2005年底成立了淄博市卫生监督机构,进一步理顺了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体制,为医疗废物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基础。2006年物价、环保、卫生、财政、建设五部门在《淄博市医疗固体废物处置收费标准》基础上,适时修订收费标准,联合出台了《淄博市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解决了无固定床位小型医疗机构处置费的收费问题,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工作,在淄博市城镇医疗机构全面展开。目前,淄博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由市政府投资在处置方式、尾气净化、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良,基本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但是,在对医疗废物实施全程法制化管理,集中无害化处置监督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在2008年淄博市86家市属、市管、区属、民营医院和1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1.2存在问题 
1.2.1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暂时贮存、交接登记、意外事故处理、相关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工作制度制定不全不细,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职责,过于简单、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24%的医院未制定本机构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应急方案和报告制度,有33%的医院无医疗废物从业人员上岗前培训制度。 
1.2.2登记交接记录不规范 
医疗废物登记交接记录不能全面反映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交接人等情况;医疗废物交接后,经办人员不签名或签名不完整、不规范;登记记录年月日未标注齐全;登记资料未保存至3年以上;未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类型填报。医疗废物登记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不强,资料利用价值较小,医疗废物通过资料追溯源意义不大。 
1.2.3五大类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外观类同,为分类收集带来不便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对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在原料、颜色、形状、文字说明、警示标识、包装袋外观、规格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五大类医疗废物使用的专用包装物唯一区别是文字说明,即感染性医疗废物应在包装袋上加注“感染性废物”字样,病理性医疗废物应在包装袋上加注“病理性废物”字样。医疗废物仅用标签标识中的文字说明加以区分,给文化层次较低的后勤人员带来识别困难,极易导致不同类别医疗废物混放现象。事实上在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发现损伤性医疗废物、病理性医疗废物、感染性医疗废物有混放现象,多数原因是外观不易识别导致的。 
1.2.4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差 
培训无计划、无总结、无讲课内容、只有考试卷,培训流于形式。医护人员不能正确区分五类医疗废物的占33%,保洁员不能正确区别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占23%。感染性疾病科、预检分诊点(如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医务人员、保洁员对其产生的医疗废物实行双层包装的知晓率54%,检验科医技人员对产生的如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就地消毒的知晓率仅占56%。 
1.2.5措施落实不到位 
有些医院医疗废物未能严格分类收集,损伤性医疗废物与感染性医疗废物混放,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收集,损伤性医疗废物未使用利器盒;登记交接记录未按照设定内容填写;高危险废物(如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未就地消毒;废弃的血液透析器收集处置前未毁形;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在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前未消毒处理;废弃的人体组织无冷藏、防腐处理等暂时存放条件;未建立人员知识培训、健康检查、职业防护个人档案,未使用医疗废物专用工具运送医疗废物;未使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 
1.2.6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及时收集、集中处置不能保障 
对产生医疗废物少、交通不便利的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不愿收,产生单位不愿交,导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产生障碍,甚至在医疗废物被纳入集中处置后,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存在超时限运输医疗废物现象。 
1.2.7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方式单一,不能实现分类收集,分类处置

淄博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方式是按照我国《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试行),实施焚烧处置,单一的处置方式,使分类收集工作前功尽弃。 
1.2.8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区域设置单一,成为医疗废物处置行业服务、竞争和技术发展的障碍 
我国医疗废物处置实行行政许可制,我市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仅有一家,这一现象不利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变相剥夺了医疗废物产生单位选择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权利,事实上在医疗废物及时清运、医疗废物包装物、容器的供应、处置收费等方面已经有弊端显露。 
1.2.9技术规范不完善,无相应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中的处置技术仅仅规定了适用于固体废物的高温热处置技术,对血液、消毒液、菌种和毒种保存液等液体医疗废物收集、包装、处置方式等未制定相应技术规范,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未制定卫生学效果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2建议对策 
2.1建立健全并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制定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规范、标准、流程。强化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包装、标识、登记、运送、暂时贮存、交接、职业安全防护等措施的落实,做到依法管理。在制定《突发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方案》的同时,做好意外事故应急演练工作,有效及时处理好可能发生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报告工作。 
2.2改进医疗废物包装标签 
按照医疗废物的分类,制作颜色区分明显的标签,使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运输、处置相关工作人员,能通过颜色就直观识别医疗废物类别,便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 
2.3加强人员的培训和防护工作 
医疗废物从产生到处置涉及多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多环节---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多科室---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上述环节和部门人员组成不同,认识不同、面临医疗废物管理侧重点也不同。对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律、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置和报告等知识的培训工作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做好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切实落实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同时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要为从业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措施,建立从业人员知识培训、职业防护、健康检查个人档案。 
2.4探索解决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及时收集安全处置的有效途径 
可采用先地域分段收集,后集中运输处置的管理方式,节约集中处置单位运输成本,最终达到集中处置的目的。 
2.5探索经营运行机制和处置方式 
借鉴公路建设、自来水供应等公益行业经营模式,引用其他资金或者政府投资,进一步加大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的改良工作,逐步解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老化、技术设备落后、处置方式单一的问题。积极探索如压力蒸汽灭菌法、电磁波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等离子体法等处置方式[4],通过经济运行机制和处置方式的改良,促进医疗废物的产业化进展,实现环保、安全、资源利用的有效结合。 
2.6及时制定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技术规范 
如液体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规范;医疗器械毁形处置技术规范;医疗废物暂时储存设施建筑设计技术规范;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分类包装物具体规定;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卫生学效果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2.7探索监督管理新方式,加大医疗废物监管力度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医疗废物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加大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做好两部门间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的交换工作,对在检查中发现的或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的,经调查核实属实的,应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同时建立并执行医疗废物定期检查、考评、考核、奖罚制度,落实医疗废物一把手责任制,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并用的管理方式,促进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正文 张斌 艾南山 余波.八种医疗废物处理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3):313。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