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绍兴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治理对策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1.1生活垃圾产生量  表1为绍兴市城区2006—2010年生活垃圾产生量。绍兴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从2006年的21.8万t增长到2010年的30.3万t,平均每年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8%的年增长率[1]。据预测,绍兴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5年将达到701t/d,2020年将达到1161t/d[2]。表1 2006—2010年绍兴市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1.2生活垃圾组分  生活垃圾组分受自然环境、居民消费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气候、季节变化、人口数量及居民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统计显示:目前绍兴市城区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占60%~70%,其中厨余垃圾占45%~55%,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占20%。1.3绍兴市城区生活垃圾特性变化及原因  建筑垃圾专项管理及燃气的普及导致生活垃圾中的煤灰、建筑垃圾含量大量减少。截至2006年底,城市、城镇建成区的燃气普及率达98%以上,城区5个建筑垃圾中转站2010年共清运建筑垃圾4573m3;厨余垃圾所占比例较大;生活

1.1生活垃圾产生量
  表1为绍兴市城区2006—2010年生活垃圾产生量。绍兴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从2006年的21.8万t增长到2010年的30.3万t,平均每年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8%的年增长率[1]。据预测,绍兴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5年将达到701t/d,2020年将达到1161t/d[2]。
表1 2006—2010年绍兴市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

1.2生活垃圾组分
  生活垃圾组分受自然环境、居民消费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气候、季节变化、人口数量及居民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统计显示:目前绍兴市城区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占60%~70%,其中厨余垃圾占45%~55%,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占20%。
1.3绍兴市城区生活垃圾特性变化及原因
  建筑垃圾专项管理及燃气的普及导致生活垃圾中的煤灰、建筑垃圾含量大量减少。截至2006年底,城市、城镇建成区的燃气普及率达98%以上,城区5个建筑垃圾中转站2010年共清运建筑垃圾4573m3;厨余垃圾所占比例较大;生活垃圾含水率为50%,其热值比国内其他中小城市3300~4200kJ/kg稍高,达4620kJ/kg,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包装品废物等有机物含量明显增加,垃圾热值呈上升趋势。
2绍兴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2.1城区生活垃圾收运情况
  城区生活垃圾主要有直接收运和收集中转2种模式。一环以内城区主次道路清扫垃圾直接采用垃圾袋装压缩车机械化收集。部分道路通行状况较好的小区也采用直接收运。背街小巷采用电瓶车收集后进入垃圾中转站,再由垃圾压缩块车运至热电厂或者填埋场。
2.2大坞岙垃圾填埋场填埋基本情况及2010年运行情况
  大坞岙垃圾填埋场位于绍兴县平水镇大坞岙,于1993年10月建成,经1996年第1次扩容使用至2006年,填埋库区趋于饱和。后由于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及新民热电垃圾焚烧能力制约等因素,经市、县两级政府联合投资,于2007年再次对填埋场进行环境提升兼扩容工程,扩容工程设计库容量为300万m3,日处理生活垃圾700t,日预处理垃圾渗沥液400t,垃圾渗沥液排入排污管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4a,该工程分期实施,至2008年2月底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同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其库容量为90万m3,安全运行2a10个月以来共填埋生活垃圾48万t,折合用去约80万m3库容,一期工程尚余10万m3库容,库区日趋饱和,亟需实施二期工程210万m3库容建设。2010年全年共填埋处置生活垃圾160839.9t(日均填埋440t),占总处置量的53.1%。
2.3垃圾焚烧基本情况及2010年运行情况
2.3.1新民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基本情况
  绍兴市新民热电厂位于城区东南,2000年8月28日建成投产,一期焚烧垃圾量400t/d,2010年共计焚烧生活垃圾136723t,日均焚烧375t。占总处置量的45.1%。生活垃圾来源为市区7座垃圾中转站及小区直运的垃圾106812t和城东开发区的垃圾29911t。
2.3.2中环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基本情况
  绍兴市中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的国有控股企业。该公司一期项目自2008年建成运行以来,逐步具备了日处理生活垃圾800t、污泥1000t的能力。二期2000t/d污泥处置项目正在筹建中。因运距过长、周边村民堵路等原因,2010年共计焚烧市区生活垃圾5400t,占总处置量的1.8%。
3绍兴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落后
  垃圾分类设施及相应的收运系统没有建立,大量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就直接运往热电厂、填埋场进行处置,减量化效果差,回收利用率低,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加重了垃圾处置的负担。城市的分类垃圾箱沦为摆设。
3.2环卫体制改革滞后,资金缺口大
  绍兴城区环卫部门负责主次道路清扫,街道社区负责3m以下的背街小巷及开放式小区的清扫保洁,物业公司负责成片小区的保洁。人为造成了许多的保洁空档区域,保洁边界模糊,互相扯皮现象常有发生。在现有的管干不分的体制下,垃圾处置管理属于被动的末端管理,政府对垃圾收运、处置的主体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种成本不易控制,环卫运行经费逐年递增,财政资金缺口大。

3.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餐厨垃圾回收利用起步晚
  2011年在市内7个小区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试点,2011年底达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率20%的目标。针对餐厨垃圾统一回收利用方面,环卫部门已开始着手调研,正处于起步阶段。
3.4垃圾收集点存在二次污染问题,袋装垃圾收集不均衡
  1995年绍兴市政府出台了《绍兴市区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经过管理、执法部门的努力,袋装垃圾定点定时投放、门前三包等环境卫生制度能够较好地执行。2003年因体制转换,环境卫生方面的执法职能划转绍兴市行政执法局,与环境卫生行政管理职能的城管局脱离,执法与管理脱离的弊端显现。市民乱投放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3.5垃圾焚烧、填埋处置能力不足
  绍兴市新民热电厂工程原先规划分2期实施,因规划的原因在热电厂边上新建了1个较大的住宅小区,造成居民投诉不断,二期工程无法上马,焚烧产能跟不上城区垃圾的增长速度。袍江新区的中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已偏向污泥焚烧。行政区划影响了区域性综合处理系统的建立。
3.6垃圾处置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迟缓
  目前绍兴市关于生活垃圾处置的规范性文件有《绍兴市区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绍兴市区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绍兴市市区环境卫生有偿服务实施办法》等;对照国内中小城市及杭州、宁波等城市,绍兴出台相关政策比较迟缓。市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出台《绍兴市生活垃圾收费办法》、《绍兴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4绍兴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对策
4.1积极发展生活垃圾综合处置
  绍兴地处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应该紧跟浙江省垃圾处理的新形势,采用“三位一体”综合处置模式,即将生活垃圾通过资源综合利用、焚烧、填埋3种垃圾处理技术优化整合[3]。同时,生活垃圾处置要进行区域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以绍兴城区周边区域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对区域范围内各种资源(土地、资金、设备、技术等)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
  首先,绍兴市区生活垃圾处置按照“基本焚烧、应急填埋”和“合理流向、就近处置”的原则进行。经济发展以及高人口密度是推动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展内在因素。绍兴市人口密度在浙江属较高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条件下,生活垃圾焚烧成为政府优先考虑的处置方式。应考虑离市区适当运距、对市区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块建造1座生活垃圾预处理场,对原生垃圾进行预处理,改变目前无组织的“拾荒”行为,对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部分采取有序回收,原生垃圾经回收后再进行焚烧处置。其次,加紧填埋场二期建设。大坞岙垃圾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原定于2012年6月竣工投运。但至今建设单位绍兴县城投公司仍未有所动作,考虑到建设工期问题,该工程应加紧上马,作为应急填埋场。袍江中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消纳绍兴县及袍江开发区部分生活垃圾的同时,发展固体废物、有害垃圾焚烧处置。再次,可以试点其他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处置模式,如生活垃圾制砖、生活垃圾堆肥。在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作为生活垃圾处置方式的有益补充。目前已初步与南京华廷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活垃圾固化制作环保建筑材料项目、上海美商国际垃圾生化处理项目有了初步的接触,分析调研了可行性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4.2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
  目前,国内中小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进展缓慢,绍兴市在2011年开展了“垃圾不落地行动”,从多个方面提高城市的洁净度,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少二次污染。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居民自觉或者立法处罚都较难操作,要综合考虑,运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在部分中高档小区试行成功后全面推广。建议将城区生活垃圾分3类进行收集,即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应该从在校学生抓起,开展教育。环卫部门、物业公司等应完善垃圾清运收集、中转设施,满足分类中转的要求。
4.3加快推进餐厨垃圾处理
  2011年绍兴市开展了城区餐饮污水未纳管收集,试行餐厨垃圾收集集中处置。餐厨垃圾可以与污水收集系统相结合,进行定时定点上门收集。餐饮单位要详细记录餐厨垃圾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餐厨垃圾的最终处置有厌氧消化、好氧堆肥、直接烘干做饲料、湿解和微生物处理技术等几种方式[5],考虑到绍兴餐厨垃圾的产生量不大,并且其粪便处理场面临异地重建,建议结合粪便处置,考虑厌氧消化处理。
4.4建立垃圾收费制度
  建立城市垃圾收费制度,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把垃圾处置业务从事业性经营走向产业化经营。在区域垃圾收集、运输、末端处置引入市场机制,有效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投入跟不上实际需求现象。目前杭州、台州等已出台垃圾收费的实施办法,但并不完善。绍兴市应该在垃圾收费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做出调整,建立和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建国,赵爱华,张益.城市垃圾处理工程[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吴文萍,胡小龙,李文斌,等.绍兴市城区生活垃圾收运对环境的影响[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4):12-14.
[3]盛奎川,林福呈,闵航.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31(2):125-130.
[4]杨立德,喻书凯,孙河川.武汉城市圈生活垃圾区域化管理模式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5):44-45.
[5]孟勤宪.成都市餐厨垃圾处理方式优化选择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来源:环境工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