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废弃物循环管理下的西部城市生态系统研究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随着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长十分迅速。我国西部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与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不断增大。相对于东部较发达城市,西部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欠长远规划,二次污染严重,资源回收率低。因此笔者认为,在固体废弃物循环管理模式下,应建设独特的西部城市生态系统,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竞争力。1西部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循环管理固体废弃物的循环管理模式从循环经济的思想中衍生而来。一方面是为了防治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固体废弃物的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承受能力,增强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从固体废弃物中提取可再生利用成分,经过加工处理,作为二次资源重新回到生产和流通领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的开采量,缓解资源供应危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而西部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循环管理模式应突出以下特点。(1)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化和全程化的管理。用系统的观点[2]考虑西部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政策、方法、

随着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长十分迅速。我国西部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与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不断增大。相对于东部较发达城市,西部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欠长远规划,二次污染严重,资源回收率低。因此笔者认为,在固体废弃物循环管理模式下,应建设独特的西部城市生态系统,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竞争力。
1西部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循环管理
固体废弃物的循环管理模式从循环经济的思想中衍生而来。一方面是为了防治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固体废弃物的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承受能力,增强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从固体废弃物中提取可再生利用成分,经过加工处理,作为二次资源重新回到生产和流通领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的开采量,缓解资源供应危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而西部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循环管理模式应突出以下特点。
(1)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化和全程化的管理。用系统的观点[2]考虑西部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政策、方法、技术对整个城市运行的影响。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收集、存放、运输、发送、加工、回收、处理、最终处置全过程实现全面的、综合的封闭式管理,形成全程化管理链条,以真正实现西部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2)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生命周期管理。西部城市应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生命周期研究[3],分析废物处理过程中的每部分以及整体的环境影响,识别出环境影响的主要承担者,为改进技术工艺、完善管理体制提供相应的支持。
(3)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西部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要向资源最大化利用转变,以实现城市固体废弃物从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模式,转向复合的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综合处理模式。西部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原则、经济的可承受性原则和社会的可接受性原则。城市固体废弃物可持续管理要求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必须充分体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利用的生态观、促进西部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及确保地区社会进步的文明观。
(4)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动态管理。在西部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废物的产生状况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差异较大,相应的管理方式和力度也要体现差异化。
在城市废弃物的循环管理机制下,建设城市的生态系统,调整优化城市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高生态效率和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持续性,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的合理代谢,生产、消费、生态三大功能的协调发挥,将西部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是生态系统构建的最终目标。
2西部城市和谐型的生态系统
2.1生态系统的构成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建设和谐型城市,一方面要以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理论方法作指导,学习中外的成功经验,汲取教训以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也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特点、发展现状等实际,形成可行的并具有西部城市特色的高效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图1西部城市和谐型的生态系统结构
和谐型城市生态系统应以3个子系统为支点,在政府、企业、人群及其它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依据不断完善的长远规划,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三足鼎立”的稳定结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连续不断地加以调整完善以提高其运行效率。
2.2各生态系统间的关系
所谓“和谐型”城市,就是指城市的生态系统要兼顾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要求,具有自我调节、修复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子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
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最优状态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必须服从于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根据城市生态学的最小因子原理,有效地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中最薄弱环节的数量和质量,就会大大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此时就需要整体中的其它因子作出一定牺牲,放弃短期局部的最优来实现长期整体的最优。比如限制或禁止高污染经济体的发展,重点建设社会生态系统以提高整体效率。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要受到子系统的制约,要根据西部各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协调,不能盲目跟风,不和谐的“整体高效”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2)各子系统间的关系。
根据西部城市发展的现状,3个子系统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尤其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问题最为严重。因为人是唯一的能动因素,所以该系统也极大地制约了自然、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
依据上述的生态系统结构,笔者认为应以自然子系统为基础,经济子系统为动力,社会子系统为最终目标来实现整体和谐。同时,也要从社会子系统着手,其中的无形因素会极大地推动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通常,自然与经济二者的关系最难处理;但是在和谐型的生态系统中,二者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而是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构建西部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为了处理好以上的关系,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①以和谐为本,做好长远的总体生态规划。确定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规模、布局,特别要具体到各子系统上,将目前尚无法实现的工作也一并纳入到这一体系中,以持续发展的思想设置子目标、短期目标。强调专家论证的科学性与独立性,避免长官意志,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坚持长期建设。②循序渐进地发展,连续不断地完善。在西部城市各系统都较薄弱的情况下,“冒进”的做法、巨大的变革都会带来不稳定的隐患,所以要有计划地渐次进行。同时,还要连续不断地评价长远规划,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建设的进度,适当地完善目标与计划,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运行的效率。
3自我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
西部城市的生态建设必须立足于自然环境的特点,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在自然环境层面,最高效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系统,依靠自然界自我调节的力量来达到动态中的平衡。因此,沿袭废弃物循环管理的思想,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以生态恢复和修复为突破口,从人为改善和维护逐渐转变为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自然调控系统。
3.1水土绿化系统
西部城市要建立并完善高效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应该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绿化建设为重点,中短期内实现水土绿化系统的人工恢复,长期内实现自然的调节和良性循环。
首先,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可以通过水资源保育、水环境治理、水生态建设、水景观建设、水安全建设、水文化建设等科学的方法实现。
其次,对于绿化系统的恢复更要因地制宜,逐步实现。由于西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因此在绿化建设的植物种植结构上,就应优先考虑绿化建设的生态效益,兼顾景观效益,重点培育种植适宜西部干旱气候条件的耐旱植物品种,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尽可能减少西部城市绿化养护的水消耗,切实提高绿化植被的成活率。这种生态系统的运行,要比在短期内大量种植草坪和不切实际地建设“速成森林型生态城市”高效得多。
同时,绿地布局还应先加强城市周边地区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尽快形成完整的城市外围绿带,切实防范和减少风沙的侵袭,然后再分区规划,包括山体绿化、道路绿化、河岸绿化、建设城市绿地[4]。在生态系统较为成熟后,则把重点转移到建设大型生态绿地、交通绿地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
最后,要使自然生态系统高效稳定地运行,还要注重学习发展新技术和不断创新。如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可以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扩展绿化空间,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
3.2城市生态格局
由于城市各区域的地貌、生态功能存在差异,恢复和发展的进程也不同,为确保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高效稳定,需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先导[5]。
基于“最优格局原理”[6]的规划方法,可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物种保护所必须的结构性生态控制区;构建有足够的宽度和良好的连通性的生态通道用以保护区域物种、能量和生态信息在空间传播上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则应尽量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生态通道,用以保证建成区内景观的异质性,并作为生态交流的“踏脚石”。同时,还可沿主要的自然斑块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这种模式在满足生态保护的同时,还满足了人类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需要。如边界地带的“飞地”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度假和休闲机会;组团式的城镇是人们就业、居住和商业活动的集中区;高效的交通廊道联接建成区和作为生产或资源基地的大型斑块。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城市生态格局的划分,不仅强调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的严格保护,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合理布置的空间依据,可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准则。
3.3多样生态景观
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高效率,而且要强调和谐性。因此,在城市生态格局和绿化系统中增加为野生动植物、微生物而设置的“斑块”很重要。它必须有一定的面积,以涵养水源、连接河流、维持物种的安全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地限制人的活动,禁止人工改造,使之成为野生动物和微生物的原始栖息地。城市中至少要维持两块以上的“斑块”,通过绿道(道路、林荫道等)和蓝道(河流等水域)与城市外围自然山水相联系,减少孤立,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确保自然生物与城市共生。依此类推,也可将乡村引入城市,形成和谐统一的多样生态景观。这种高效、稳定运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人工修复完成后,会加强自我完善的能力,减轻西部城市污染,保持动态的平衡。
4持续循环的经济生态系统
4.1生态工业体系
(1)清洁生产[7]。西部城市应以预防为主,采用各种手段在源头治理污染。具体实施包括: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无污染或轻污染且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取代污染严重且非再生的煤、石油等传统能源;推行能耗低、耗材少、无废弃物、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工艺和可再生利用、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及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等。这不只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2)绿色营销与绿色管理。西部城市应从传统的对资源的链状管理模式,转变为可重复利用的循环管理模式[8],从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源头进行管理。生产厂商不但要对出售的产品使用价值负责,而且要对产品的包装及使用寿命结束之后的过程负责。同时,还要在企业界建立“绿色核算体系”、“生态产品规格与标准”等绿色管理制度[9],将生态、资源、环境作为一种成本加入到利润的计算中,重新评价企业的效率,有利于完善生态工业体系。
(3)工业生态园区。它将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管理从单个企业延伸到整个循环经济基地,通过企业间的物资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即工业生态园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从而减少系统外部的废物排放,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10]。
4.2生态农业体系
在西部城市中,可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从事农业生产,既包括居民在自家阳台上种植蔬菜和水果,也包括大型农业企业所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和养殖的各种禽类。城市生态农业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新鲜、经济的食物,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还能为城市中的贫困人群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从环保角度来看,因为城市农业具有小规模、多样性以及养殖业与种植业并行的特点,这种自然耕作方式增强了土壤肥力,减少了作物对农药和化肥的需要,所释放的对环境有害的物质相应也就小一些。同时,城市农业具有巨大的净化和绿化城市的功能。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净化城市的空气和水,而且还可以减少因水污染以及通过尘土传播的疾病。由于绿色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人们也越来越乐于为健康投资。因此,生态农业在西部城市的发展前景无限。
4.3健康生活体系
居民的生活体系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其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主要包括健康的生活环境、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生态建筑与交通、绿色消费观、生态旅游以及上述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等。
(1)生态建筑与交通。在建设和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要强调基础设施的生态化,逐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着重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大力推行节水、节土、节能技术,注重建筑内生态元素的保护和开发,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协调。而绿色交通系统则鼓励使用地铁、轻轨、电动、太阳能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2)绿色消费观。西部城市在扩大生产和刺激消费的过程中,应当营造一个鼓励生态消费的教育、学习和信息环境,激发和引导消费行为的变革;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和规章制度,创建规范的消费市场和服务价格体系;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3)生态旅游。西部城市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设、科学管理、艺术加工,将其发展为游客可亲自参与融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的农业。
除此之外,经济生态系统还要以生态产业为龙头,以社会服务和生态服务为目标,实现生态产业的培育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5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
在西部城市的生态系统框架中,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是在自我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持续循环的经济生态系统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不仅包括了政府、企业、人群及其它组织等所有的参与者,而且包含了许多无形的且影响深远的软因素。因此,和谐型城市的建设,社会生态系统既是最终目标,也是现实的出发点。
5.1高度自律的生态道德
全民参与西部城市的生态建设是至关重要的[11]。目前,政府虽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正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未改变,甚至连最基本的不随地吐痰、分类扔垃圾的意识都没有。所以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消费。具体的道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让市民感受到环保带来的好处,使市民形成“资源环境有价”的概念,自觉以自行车、公交车为交通工具,购买环境标志商品,节水节能。同时,还可以通过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深入人心,以实现行为上的高度自律。



来源:环境工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