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两岸都市废弃物处理技术交流参访团考察报告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  为了学习台北市垃圾管理及废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推进本市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上海市市容环卫行业协会近期组织市容环卫行业协会部分会员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两岸都市废弃物处理技术交流参访团”,在台湾环境保护学会的安排下在台开展参访活动。  参访团于2011年2月16日至2月23日对台湾地区北投垃圾焚化厂、八德路慈济环保站、内湖再生家具展示拍卖场、山猪窟卫生掩埋场进行了参观考察,并拜访了台北市环保局,在听取他们关于“台北市废弃物处理现状简况”的介绍后进行了技术交流和探讨。通过考察与技术交流,对台湾地区废弃物处理现状、废弃物分类收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收获颇丰。  一、参观考察项目  1.1台北垃圾焚烧系统--北投垃圾焚化厂  北投垃圾焚化厂是目前台湾地区最大的垃圾焚烧厂,该厂位于台北市北投区洲美里洲尾段,基隆河下游右侧,距离基隆河与淡水河汇合处约4公里,属于官渡平原保护区之一部分。厂区占地面积约10.61公顷,设计规模为1800吨/天,处理对象为一般

  为了学习台北市垃圾管理及废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推进本市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上海市市容环卫行业协会近期组织市容环卫行业协会部分会员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两岸都市废弃物处理技术交流参访团”,在台湾环境保护学会的安排下在台开展参访活动。

  参访团于2011年2月16日至2月23日对台湾地区北投垃圾焚化厂、八德路慈济环保站、内湖再生家具展示拍卖场、山猪窟卫生掩埋场进行了参观考察,并拜访了台北市环保局,在听取他们关于“台北市废弃物处理现状简况”的介绍后进行了技术交流和探讨。通过考察与技术交流,对台湾地区废弃物处理现状、废弃物分类收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收获颇丰。

  一、参观考察项目

  1.1台北垃圾焚烧系统--北投垃圾焚化厂

  北投垃圾焚化厂是目前台湾地区最大的垃圾焚烧厂,该厂位于台北市北投区洲美里洲尾段,基隆河下游右侧,距离基隆河与淡水河汇合处约4公里,属于官渡平原保护区之一部分。厂区占地面积约10.61公顷,设计规模为1800吨/天,处理对象为一般家庭垃圾和与一般家庭垃圾性质相近的商业垃圾。该厂于1990年8月开工,1998年7月建成并投入运行。厂区内还建有称之为“回馈设施”的社区服务场所,包括观景台、旋转餐厅、展览馆、社区会议中心、游泳池、青少年娱乐中心,社区幼儿园等多项设施。

  垃圾焚烧厂焚烧工艺简述为:

  (1)垃圾接受设备院具有地磅5组,垃圾倾斜门18组,垃圾吊车3套,大块垃圾破碎机一套。垃圾贮坑中收集的垃圾渗滤液全部喷入焚烧炉中焚烧。由垃圾贮坑抽气至炉内作为垃圾燃烧供气之用,垃圾贮坑维持负压状态,臭气不致外泄。

  (2)焚烧炉院焚化厂具有4组焚化炉,每组处理450吨/天,共1800吨/天。中央控制室可以根据垃圾热值及焚烧状况,随时调整工况,保证燃烧最低温度在850℃以上,并且有添加辅助燃料的预案。北投焚化厂设计发电量为45000KW,其中30%自用,70%向台湾电力公司出售。

  (3)空气污染控制设备院空气污染控制设备主要有半干式洗烟塔和袋式除尘器。通过喷入消石灰可使HCL等酸性气体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在洗烟塔钟假如活性炭可将向大气排放烟气中的二噁英类降至0.1ng/m3以下。袋式除尘器对颗粒物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在焚烧炉烟气出口处有NOx自动监测仪,通过适时喷入尿素水溶液,使NOx达标排放。北投焚化厂烟囱高150米,在120米处设有旋转餐厅,可鸟瞰台北市风光,借以增强公众对焚化设施的信任感。

  (4)水污染控制设施院除垃圾渗滤液外,厂内无机废水经絮凝、沙滤及螯合吸附处理后回用;有机废水经生物、絮凝、沙滤处理后回用。垃圾焚烧厂做到了废水零排放。

  (5)焚烧残余物处理设施院焚烧残余物包括焚烧残渣、尾气净化设备排放的固体废物、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灰渣经磁选机回收金属,剩余灰渣送入灰渣贮坑。

  1.2台北垃圾再生、利用系统

  本次参访团参观考察了三处台北市的资源回收系统,(1)山猪窟卫生掩埋场:树枝、杆再生利用系统;(2)大型废弃家具、脚踏车回收再生利用系统;(3)八德路慈济环保站。

  1.2.1山猪窟卫生掩埋场

  山猪窟卫生掩埋场位于台北市南港区东南角与台北县深坑乡交界处之山猪窟山谷。场区面积65公顷,填埋区域面积30公顷。可以填埋垃圾量为617万m3。填埋物种类包括生活垃圾、大型垃圾及焚化灰烬。山猪窟卫生掩埋场于1994年6月18日开始垃圾进场掩埋。初始每日填埋量在2500吨左右,在2000年7月台北开始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垃圾填埋量降至750吨/天,随后垃圾量逐年减少。根据台北市政府提出2010年零掩埋全回收政策,截止去年(2010年)年底,该掩埋场已经不进行垃圾填埋作业。为配合山猪窟垃圾卫生掩埋场将转型为废弃物暂置场,目前该填埋场增置磁选机、破碎机、筛分机、粉碎机等,平时进行树枝、巨大垃圾破碎、粉碎及弹簧床垫拆解等回收再利用作业,对树枝和树杆破碎后进行堆肥处理,堆肥成品用于花卉等植物的培养土。遇有天灾时则进行灾害废弃物分类物回收再利用作业。该填埋场已经完成填埋的区域正在进行封场修复,修复后的区域具备市民休憩和教育等功能。

  1.2.2内湖再生家具展示拍卖场

  该场隶属于台北市环保局。建设该场的主旨是为了鼓励民众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落实垃圾源头减量政策。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于2001年开办市民丢弃大型废弃家具、脚踏车回收再生利用,经由资源回收队具备专长技术师傅巧手修缮喷漆后,呈现崭新风貌使旧家具重新再生与延续,并通过公开展示拍卖流程,再度重回居家环境被使用,达成资源永续利用之目的。

  1.2.3八德路慈济环保站

 该站位于台北市区,是一个民间环保机构。当地民众自发加入到这个团队中,对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精细化的分类后再利用,对可以直接再利用的物品进行维修后售卖给民众再使用。

  二、值得学习的经验

  在台湾参访期间,参访团拜访了台北市环保局,听取了他们关于“台北市废弃物处理现状”的情况交流。参访团与台北市环保局同仁就垃圾资源回收相关技术、配套政策、立法保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2.1垃圾清运

  台北市于1996年推动“三合一资源回收垃圾清运措施”,采用定时定点“垃圾不落地”方式清运,以改善原定点收运造成环境脏乱问题。

  2000年7月1日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考虑到回收物增量,为方便民众,将资源回收日由每周2日调整为每周3日。

  后续随着垃圾回收量相应增加,在2003年3月,回收日由每周3日调整为每周5日。同年5月,又具体细分为每周一、五回收平面类回收物,每周二、四、六回收立体类回收物。2003年12月,开始实施厨余垃圾回收。

  2.2资源回收体系

  根据垃圾分类回收规范,民众将家中资源物交由清洁队或贩卖业者逆向回收,上游段由政府向制造与输入责任业者收取基金以补贴下游回收商。

  根据垃圾种类不同,分成如下的回收体系。(见下表)


  2.3垃圾减量成效显著

  从1995年开始,台北市推出各项政策,推进垃圾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填埋量,效果非常显著。台北市垃圾资源回收率从1995年的0.7%提高到2010年的47.5%。山猪窟垃圾卫生掩埋场垃圾填埋量从1995年的2500吨/天到2010年基本无垃圾填埋。

  2.4政府加大作为

  台北市的废弃物处置走过了一个填埋→填埋与焚烧共存→零填埋(不可利用部分全部焚烧)的发展过程。废弃物处置工作是公益性行为,通过法规,台北市政府加大了对环卫设施的投入,完善和强化相关的流程、标准,加强实施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努力改善周围百姓的生活环境。

  三、参访启示

  3.1环卫意识

  台湾地区的城市市容整洁,垃圾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和利用,尤其是台北大力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后,形成了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逐步减少,资源回收利用,垃圾零填埋的局面。这些成果的取得有赖于民众环卫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配合。垃圾的产生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每一个人都是垃圾源,人的活动对垃圾的产生、处理有直接的影响,人的环卫意识在垃圾产生、收集、处理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环卫事业是一个全民的事业,只有不断提高全民的环卫素质,环卫事业才有可能不断向前发展。就目前大陆国民的环卫意识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2资源利用

  台湾在很早就开始推行“源头减量”及相关配套政策。如禁用一次性杯子、禁止产品的过度包装、鼓励民众外出购买饮料自带杯具等等。因此在大陆有必要加强制定相关“源头减量”的政策,加强和完善对产品产生、销售过程的管理,强化对资源使用的宏观管理,这对节约资源,源头减量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3.3资源回收的管理

  台北市用了约15年的时间实现了垃圾“全回收、废弃物质零填埋”的目标,成绩斐然。分析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是政府的全程参与。政府对垃圾从产生到处理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保证了垃圾再生资源规范化利用。开启垃圾收费这一经济杠杠,形成回收、运输、处理新的产业链,使整个渠道畅通、规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圈,并减少了流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二是民众的参与意识很高。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调动社区、社会民间组织、居民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工作。从南部高雄到北部的台北,无论在大城市的餐馆、公众设施、居民楼还是在小城镇的街巷中,垃圾分类的做法已经非常普及。台湾人在家中已经习惯将垃圾按“一般垃圾”、“资源物质”、“厨余”三类分开投放;

 三是制定了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和合理的处理方案。在垃圾减量的每个阶段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和设施配套。如听取有关专家学者对各种废弃物从回收、减量、减废及有效处理方面的意见,制定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案。实施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的制度,通过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回收的方法以减少污染,以创造资源再利用的价值。

  3.4建设与环卫设施配套的回馈设施

  无论是北投焚化厂还是山猪窟掩埋场,两个环卫设施都有配套的回馈民众设施,如温泉游泳池、社区幼儿园、图书馆等。这些回馈设施的设置,一方面给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此外也给予周边民众信心——政府建设运行的环卫实施是环保的,不会影响到周边民众的健康。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结束语

  短暂的考察结束了,带来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如何尽快提高全民的环卫意识,使源头减量、分类收集纳入到每个社区,深入到每户家庭?如何打造一个集回收、运输、处理的新的产业链,形成一个畅通、正规,完整的经济圈?如何将环卫工程建设成为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些都是我们上海市环卫工作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来源:环境工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