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水环境污染效应研究——以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为例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 目前发达国家69%~73%的城市垃圾是用卫生填埋法处置,我国的垃圾卫生填埋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垃圾处理中70%~90%以上是采用卫生填埋法[1]。尽管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有许多优势,但在其填埋阶段以及填埋场封场后都会产生渗滤液,具有污染物种类繁多(鉴定出垃圾渗滤液中有93种有机化合物,其中22种被列为我国和美国EPA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有机物、NH3-N、重金属离子、无机盐类和多种病源微生物等含量较高,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水质水量变化等特点[2-3],因此,渗滤液污染周围水环境,尤其是下渗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国外,渗滤液对周围水环境影响的大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4-10],而国内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1-15]。国内外研究涵盖水污染调查、评价、预测以及水质管理工具的开发以及污染修复等多个方面。同时,目前的研究也显示出在水环境效应研究方面的薄弱环节,如水质监测指标的系统性(目前主要集中在大量与重金属微量组分的分析)、反映填埋场水环境

 目前发达国家69%~73%的城市垃圾是用卫生填埋法处置,我国的垃圾卫生填埋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垃圾处理中70%~90%以上是采用卫生填埋法[1]。尽管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有许多优势,但在其填埋阶段以及填埋场封场后都会产生渗滤液,具有污染物种类繁多(鉴定出垃圾渗滤液中有93种有机化合物,其中22种被列为我国和美国EPA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有机物、NH3-N、重金属离子、无机盐类和多种病源微生物等含量较高,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水质水量变化等特点[2-3],因此,渗滤液污染周围水环境,尤其是下渗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国外,渗滤液对周围水环境影响的大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4-10],而国内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1-15]。国内外研究涵盖水污染调查、评价、预测以及水质管理工具的开发以及污染修复等多个方面。同时,目前的研究也显示出在水环境效应研究方面的薄弱环节,如水质监测指标的系统性(目前主要集中在大量与重金属微量组分的分析)、反映填埋场水环境污染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本文以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为例,对整个水环境(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监测,包括大量组分、微量组分与有机微量组分(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苯系物3类);研究构建适宜于垃圾填埋场区的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填埋场区水质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填埋场引起的水污染分布与污染途径;选择填埋场区典型背景与污染地下水点,通过大量、微量与有机微量(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苯系物3类)组分的对比分析,尝试构建填埋场地下水环境污染指标体系。


来源:环境工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