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达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以上,其中的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同时清运和堆放工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加重了环境污染。另据资料显示,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建筑类型的施工材料统计分析,每1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中,会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4000万吨。由此可见,城市建筑垃圾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已成为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对政府部门压力较大的社会问题。一建筑垃圾的组成及分类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虽然不同结构类型建筑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组成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但基本组成成分是一致的,主要有: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金属、竹木材、废弃的装饰材料,以及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按建筑垃圾的来源可进行如下分类。1.土地开挖:分为表层土和深层土。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2.道路开挖:分为混凝土道路开挖和沥青道

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达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以上,其中的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同时清运和堆放工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加重了环境污染。另据资料显示,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建筑类型的施工材料统计分析,每1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中,会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4000万吨。由此可见,城市建筑垃圾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已成为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对政府部门压力较大的社会问题。
一建筑垃圾的组成及分类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虽然不同结构类型建筑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组成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但基本组成成分是一致的,主要有: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金属、竹木材、废弃的装饰材料,以及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按建筑垃圾的来源可进行如下分类。
1.土地开挖:分为表层土和深层土。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
2.道路开挖:分为混凝土道路开挖和沥青道路开挖。
3.旧的建筑物拆除: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钢铁和非金属等几类。
4.建筑工地垃圾:剩余混凝土、建筑碎料(即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木材、金属、纸和其他废料。
二目前存在的建筑垃圾问题
首先,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依然是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其次,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全国每年产生的4000多万吨建筑垃圾,需几万人去分拣,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人待遇低,专业分拣的人员又很少,所以大多数可以回收的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
第三,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设备落后。垃圾处理多采用简单填埋和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人们健康。有些城市甚至不做任何处理,导致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第四,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法规不健全,建筑工人环境意识不高。
第五,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落后,大量的手工操作,是产生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
三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广泛性是客观的,但其模糊性和滞后性就会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污染,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恶化居住生活条件,阻碍城市健康发展。因此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建筑垃圾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质量
建筑垃圾以固体非可燃性物质为主,在处理上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垃圾。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厂家或行业来对其进行处理,许多城市建筑垃圾未经处理就被转移到郊区堆放。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垃圾与人争地的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大多数郊区垃圾堆放场多以露天堆放为主,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其中包含有城市建筑垃圾中的油漆、涂料和沥青等释放出的多环芳烃构化物质)通过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中,从而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如过滤、吸附、沉淀,或为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合成吸收,造成郊区土壤的污染,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此外,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较小的碎石块也会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的生产力。另外城市建筑垃圾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其将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这将使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提高。受污染的土壤,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自净能力,也很难通过稀释扩散办法减轻其污染程度,必须采取耗资巨大的改造土壤的办法来解决。
2.影响空气质量
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腥臭味,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又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3.对水域的污染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渗滤液或淋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堆放场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途径主要有:垃圾在搬运过程中散落在堆放场附近的水塘、水沟中;垃圾堆放场淋滤液在地表漫流,流入地表水体中;垃圾堆放场中淋滤液在土层中会渗到附近地表水体中。垃圾堆放场对地下水的影响则主要是垃圾污染随淋滤液渗入含水层,其次由受垃圾污染的河湖坑塘渗入补给含水层造成深度污染。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4.破坏市容,恶化市区环境卫生
城市建筑垃圾占用空间大,堆放杂乱无章,与城市整体现象极不协调。城市内部空间有限,城市绿地往往成为城市建筑垃圾的临时集散地。众多城市绿地都不同程度地混杂有建筑碎块。可以说城市建筑垃圾已成为损害城市绿地的重要因素,是市容的直接和间接破坏者。工程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转移的建筑垃圾往往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近几年一些城市在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制度,但由于建筑垃圾堆或其遗迹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制度的推广普及。它的存在成为生活垃圾散乱堆放的直接诱因,混有生活垃圾的城市建筑垃圾如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一旦遇雨天,脏水污物四溢,恶臭难闻,并且往往成为细菌的滋生地。
5.安全隐患
大多数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郊区,坑塘沟渠多是建筑垃圾的首选堆放地,这不仅降低了对水体的调蓄能力,也将导致地表排水和泄洪能力的降低。
四、治理城市建筑垃圾的措施
消除城市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实行建筑垃圾减量化,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垃圾的数量,使得建筑垃圾的排放在总量上得到控制。其次,是搞好建筑垃圾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实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即将建筑垃圾的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使资源得以重复利用。
1.建筑垃圾的减量化
第一,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减少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返工而使建筑材料浪费及垃圾大量产生。在目前城市的各个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大多数以民工为主,他们普遍素质较低,施工技术水平也较低,这对现场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工质量,将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产生。在一些新建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因建筑施工质量返工引起的垃圾量比例较大,而且造成材料浪费。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尽可能的应用总结出来的办法,把施工质量隐患防范于未然。
第二,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在施工现场上的许多建筑垃圾,如果施工人员注意就可以大大减少它的产生量,例如落地灰、多余的砂浆、混凝土、三分头砖等,在施工中做到工完场清,多余材料及时回收再利用,不仅利于环境保护,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节约费用。
第三,推广新的施工技术,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现在有很多建筑的结构是现场浇筑的,但精度常常不够,达不到横平竖直的要求,结果在粉刷之前还要对局部构件做凿除和修补处理;避免不必要的建筑产品包装。
第四,优化建筑设计。众所周知,我国存在许多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0工程。这种工程即使质量不成问题,也必然会造成更多的建筑垃圾。在减少建筑垃圾方面,建筑设计方案中要考虑的问题有:建筑物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采用可以少产生建筑垃圾的结构设计;选用少产生建筑垃圾的建材和再生建材;应考虑到建筑物将来维修和改造时便于进行,且建筑垃圾较少;应考虑建筑物在将来拆除时建筑材料和构件的再生问题。
2.建筑垃圾的开发和利用
建筑垃圾中废混凝土块在处理工厂中,去除混入混凝土块中的砂等,采用破碎机械破碎,用筛子区分粒径大小,就能作为再生骨料或再生碎石使用;施工中散落的湿砂浆、混凝土,可通过冲洗将其还原为水泥浆、石子和砂进行回收,英国已经开发了专门用来回收湿润砂浆和混凝土的冲洗机器;建设工程中的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通过木材破碎机,弄成碎屑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废金属、钢料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再加工制成各种规格的钢材。
用建筑垃圾加固软土地基。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起吊机械将短柱形的重夯提升到一定高度,使之自由落下夯击原地基,在夯击坑中填充建筑垃圾(粒径为4-6厘米)进行夯实,以使建筑垃圾能托住重夯,这样建筑垃圾即在地基内形成一个坚实的短柱,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地基的承载能力,降低了地基的压缩性。这种方法不仅使城区改造中拆除的大量建筑垃圾变废为宝,降低了工程造价,保护了环境,且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能够满足房屋结构的设计要求。
美国爱达荷州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它用回收的废物建造了一幢330平方米能够利用太阳能的住宅。这幢房屋的墙壁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造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上回收来的,所用的板材为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而旧报纸、纸板箱则成了屋面的主要原料,并作为墙面的绝缘体,使房屋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这种新型住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荣获了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颁发的“住宅风格奖”,而且被正式命名为“资源保护屋”。日本最近研究开发出了垃圾复合发电技术和块状垃圾发电技术。块状垃圾发电是将回收的建筑垃圾除去金属和砂土,加入熟石灰等,制成圆形的块状,供专用的垃圾发电炉使用。这种块状垃圾平均每公斤产生的热量为普通标准煤的一半。3.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发达国家已经和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垃圾变为一种新的资源,以至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据美国新兴技术预测委员会和日本科技厅的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间,全球的能源、环境、农业、食品、信息技术、制造业和医学领域,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有关“垃圾处理”的新兴技术被排在第二位。日本为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而我国的建筑垃圾再利用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不屑一顾地把它归于只能用于路基等低级要求的低档材料。我国全国人大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这是从我国国情和技术条件考虑,在现阶段采取的一种限制垃圾大量产生和排放的有效措施,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收费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堵住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有必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无从谈起。尽管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技术被认为是成熟的,但这恰恰是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国内尚没有大力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时候,就应该首先花大力气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主要应集中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建筑垃圾收集和利用的方法、再生建筑材料的市场化措施上。
(2)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复杂的废物循环利用过程。在此过程中,须同时处理好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二是回收后的再利用。这两大环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建筑垃圾不进行分类回收也就无法利用,分类回收后不进行相应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同样也不能进行资源化。国内有一些城市也曾经试行过建筑垃圾分类回收,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同时也因没有解决好分类收集后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问题,因此,最终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应禁止填埋还可以再利用的建筑垃圾,有义务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设备或者委托第三方来利用其建筑垃圾。要强调产生垃圾的单位首先自己要有解决资源化利用的条件,或支付较高的处置费用委托其他单位帮助处置。凡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
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是一项政府行为,不少发达国家均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比如,欧共体的FAST规划,把资源的再生利用与信息、生物技术和就业并列为四大课题之一。前苏联也完成了“完善在国民经济中利用再生资源”的立法。日本在垃圾资源回收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町田市成立了一个废物再利用文化中心,把废物回收、资源再生利用提高到民族新文化的高度。中国目前相关的法律及对策还很不健全,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一套从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清运到分类、利用的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来引导和约束建筑企业行为。在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管理上,应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与实施意见,政府办公会可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如交通、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制度,这样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宣传教育工作
要让与建筑垃圾打交道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建筑垃圾是一种可再利用的资源,同时提高建筑工人的环保意识,并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和工艺方法介绍给大家。
(5)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监督执法工作一旦颁布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法律,就应该通过严格的监督执法来使法律得到确实的遵守,做到令行禁止,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总之,在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及建筑垃圾污染日益制约着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今天,只有搞好建筑垃圾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玉庆.都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1(6):4-5
2黄宗益,李兴华.日本对建筑工程副产物和建筑垃圾的处理.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4):24-25
3李俊峰,时丽.我国城市垃圾管理基本思路.宏观经济研究,2000(4):39-40
4王宗平,陶涛,金儒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进展.环境科学研究进展,1999(3):32-39 
5黄敬敏.浅论城市垃圾卫生填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工程,1988(4):18
6冯东方.中国城市环境现状及主要城市环境管理措施.城市发展研究,2001(4):52-53
7陆凯安.利用建筑垃圾减少环境污染.北京节能,1999(3):39-40
8徐文龙,徐海云.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现状与展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3):27-32


来源:城市问题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