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探讨与建议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垃圾的产生速度和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建筑垃圾作为城市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从1991年到2005年短短的15年间,我国建筑垃圾每年的产生量从6600万t急速攀升至接近6亿吨[1],而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一次产生的建筑垃圾就达数亿吨。除了天灾 带来的影响,未来若干年我国城镇中占有相当比例的上个世纪建成的旧建筑将到达设计使用年限面临拆除,而每拆除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t建筑垃圾,届时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总量必将是惊人的,相应的我国建筑垃圾的年产生量也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盛时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m2,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我国每年建筑能耗达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建筑用能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则达到25%[2],同时生新混凝土所需大量的天然石骨料,必然要大量开山取石,加之建设过程中带来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垃圾的产生速度和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建筑垃圾作为城市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从1991年到2005年短短的15年间,我国建筑垃圾每年的产生量从6600万t急速攀升至接近6亿吨[1],而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一次产生的建筑垃圾就达数亿吨。除了天灾 
带来的影响,未来若干年我国城镇中占有相当比例的上个世纪建成的旧建筑将到达设计使用年限面临拆除,而每拆除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t建筑垃圾,届时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总量必将是惊人的,相应的我国建筑垃圾的年产生量也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盛时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m2,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我国每年建筑能耗达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建筑用能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则达到25%[2],同时生新混凝土所需大量的天然石骨料,必然要大量开山取石,加之建设过程中带来的高耗能和高污染,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所以,如何降低我国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以及如何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处理使其无害化、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与组成 
建筑垃圾的来源主要有4类:一类是在建筑物新建过程中产生;第二类是在建筑物维修过程中所产生;第三类是在重建工程中拆除原有建筑物时产生;最后一类是在地震、洪水、战争等等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建筑垃圾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混凝土块、碎砖瓦、金属、沥青、竹木材、装饰装修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3],其中混凝土、碎砖、砂浆、包装材料等占建筑垃圾总量的80%左右。 
我国建筑垃圾组分以及其含量与建筑年代有密切关系[4],通常20世纪60年代前的建筑物所拆除的垃圾主要是混凝土、砖块、金属及木材等。从总体组成来看,混凝土约占48%,陶瓷、玻璃、石膏板、瓦、石材等占23%,木材以天然实木和胶合板为主,约占20%;20世纪60年代后的建筑物垃圾,逐步使用复合材料、塑料等替代木材,所以垃圾中木材的含量相对较少,有机废料的含量逐步增加;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由于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出现,废弃物中废弃混凝土的含量增加到55%。 
2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2.1建筑垃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对建筑垃圾采用传统的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的处理方式下,随着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垃圾堆放场数量也随之增加,而垃圾堆放场占用的土地面积同时也在逐渐扩大,其中不少是肥沃的、适合耕种的土地,造成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其次,雨水的冲刷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的浸泡,使建筑垃圾中含有的大量金属、非金属污染物如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含有的水合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废石膏中含有的硫酸根离子,废金属中含有的重金属离子等等,随着呈强碱性的渗滤液逐渐渗透土壤,破坏了原有的土壤成分,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和生长,污染了周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而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第三,由于温度、水分的作用,建筑垃圾中存在的一些有机物质在有氧或厌氧的条件下会发生降解,产生如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和有机酸,加之细菌、粉尘混合其中,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而少量的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更可产生致癌物质,进而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损害人体健康。 
2.2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中的建筑垃圾往往占用空间大,堆放地点具有随意性,施工场地附近就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地。由于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留下不少安全隐患,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将建筑垃圾进行外运时,也容易造成沿途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影响城市环境。而在一些时候,城市中的建筑垃圾往往混有很多生活垃圾,如不及时处理,在露天堆放的条件下容易发酵、变质、分解、滋生细菌,形成公共卫生隐患,同时也为处理带来难度。 
3国内外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存在较大差距 
国外由于长期的重视投入和研发,其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产品种类和质量以及应用情况也相当好。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实力与科技优势,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其成为再生资源。以德国为例,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环境标志的国家,德国的每个地区都有大型的建筑垃圾再加工综合工厂,仅在柏林就建有20多个。德国在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过长期的实际运作和不断改进,已经形成一套先进完善的制作工艺。至2002年,在德国国内已经分布了2290座再生骨料加工厂。德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侧重于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他们把建筑垃圾分成土地开挖、碎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垃圾等几类。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提高了各种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德国早在10多年前,碎旧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率就达到了60%,建筑工地垃圾的再生利用率达到40%,道路开挖垃圾的再生利用率达90%。 
相比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和高处理率,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比较落后,绝大多数建筑垃圾只是进行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的传统处理方式,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环境问题,堆放、填埋需要占用大量土地,随之而来的运输、土地征用等等费用是巨大的。根据对全国部分城市的调查情况来看,建筑垃圾的平均处理费用约为3.5元/t,且这个价格还不包含运输费用。按这个价格计算,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的建筑垃圾处理费用近20亿元,而我国建筑垃圾的年产生量还在不断增长当中,未来的处理费用也将持续攀升。加重了企业、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建筑垃圾的堆放、填埋场地的数量和面积始终是有限的,所以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建筑垃圾问题,将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也就成了目前解决建筑垃圾问题最重要的途径。 
4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我国近年来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建设规模的急速膨胀,水泥、石料、砖瓦、钢材等基本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很多地方由于对天然石料过度开采,造成了诸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空气污染等问题,恶化了生态环境,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如果能够将建筑垃圾经过资源化处理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将会节约大量的天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建设带来的能耗。同时,建筑垃圾在建筑工程中如能充分利用,将减少其对堆放土地的占用,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降低原材料的购置成本,节约运输成本,相应地减少建筑垃圾外运的费用,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因此,建筑垃圾资源化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 
5各种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可行途径 
建筑垃圾中的绝大部分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例如: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后,在钢铁厂重新回炉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回收后可用来造纸、生产保温材料或作燃料;施工中散落的砂浆可通过冲洗,将其还原为砂作为细骨料重新拌制成砂浆和混凝土进行回收;废玻璃可直接作为粗骨料,也可磨细作为细骨料,同时回炉也是回收利用的途径之一。 
占建筑垃圾总量大部分的废混凝土和废砖瓦的主要成分是无机材料,耐酸、耐碱、耐水性好、颗粒大、透水性好、不冻涨、塑性小,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比较稳定,这些性质决定了其经过处理就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废混凝土经过一般破碎可以用在道路工程垫层和面层、素混凝土垫层、混凝土砌块砖、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方面。而通过破碎、筛分、分选、洁净后制成的一定粒径再生骨料,还可以代替天然砂石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6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6.1垃圾分类收集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水平不高,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往往是不加区分的混合收集,使得对垃圾的分拣、清洁直到后续加工变得十分困难,增加了建筑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难度。 
6.2建筑垃圾回收种类的范围小 
现阶段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废旧金属、钢筋等少数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废弃物上,而占建筑垃圾组成比例最大的废混凝土、废砖瓦被视为无回收利用价值,其回收率几乎为零。 
6.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缺乏新技术、新工艺,设备陈旧落后,建筑垃圾处理项目获得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企业数量少、利润低,这些直接导致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6.4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市场认同率不高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应用已经很广泛,市场认同率高。而在国内市场,由于传统观念和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不了解,以及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水平本身不高,即使做出来的产品拥有良好的性能,成本也较传统产品低,但应用仍然很少,市场认同率不高。 
6.5政策法规支持不够 
虽然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处理,但是都相对零散,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无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持和保障。 
7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7.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流向,引导和约束相关单位,明确职责,从源头上杜绝建筑垃圾的随意排放、降低对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破坏。7.2国外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应积极汲取,以提高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总体水平。另外,除了先进的技术,国外的一些企业运作模式、政策实施模式也可以借鉴进来,并使之本土化,使之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7.3在建筑垃圾产生之时就由专门的单位或人员进行收集、分类和集中,然后运往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制成再生原料送至生产厂家制成成品,最后投放市场。这当中所有过程均严格按照各项垃圾处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参与的单位和人员应具有一定资质,并设立相应的主管部门予以监督,形成一个完整的“垃圾——再生原料——成品——市场”的产业链条,逐步淘汰传统的以堆放、填埋为主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 
7.4设立专项基金和奖励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的研发,利用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科研设备,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为提高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服务。 
7.5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全社会都了解建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接纳意识。 
7.6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不完全是市场行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所以不能要求从事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企业完全自负盈亏,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让这些的企业逐步壮大起来,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建设起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产业园区,以点带面,辐射全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沛,杨平.中国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分析[J].江苏建筑,2007(3):57-60. 
2陈燕平.绿色建筑的挑战与潜力(环保声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6-14(03). 
3吴贤国,李惠强,杜婷.建筑施工废料的数量、组成与产生原因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5):96-98. 
4王罗春,赵由才.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来源:环境工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