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打造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垃圾处理与生态平衡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6.6%。城市的快速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高度集中的各种能源与物质虽然极大限度的发挥了积聚效应,但同时因为城市系统的非循环性,它也产生了大量无法处理的垃圾。同时作为地球碳排放两大源泉的主要所在地,承担着工业生产和建筑利用的城市是世界上最为集中的碳排放场所,促进城市节能、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获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一、垃圾处理——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居民排放的包括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垃圾等废弃物。它不仅污染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市容,而且危害市民的健康,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垃圾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在带来繁荣与富足的同时的衍生物

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6.6%。城市的快速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高度集中的各种能源与物质虽然极大限度的发挥了积聚效应,但同时因为城市系统的非循环性,它也产生了大量无法处理的垃圾。同时作为地球碳排放两大源泉的主要所在地,承担着工业生产和建筑利用的城市是世界上最为集中的碳排放场所,促进城市节能、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获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
一、垃圾处理——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
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居民排放的包括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垃圾等废弃物。它不仅污染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市容,而且危害市民的健康,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垃圾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在带来繁荣与富足的同时的衍生物,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大量的城市垃圾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统一,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我国城市垃圾污染的现状
1.垃圾产量惊人,增长速度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陷入了“垃圾围城”的窘境。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在城市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垃圾堆甚至“垃圾山”,占地约80多万亩。2008年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全国655个设市城市的垃圾总量达1.25亿吨,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8%~10%的速度增长,其增速堪与GDP增速比肩。
2.垃圾的产量与处理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面临垃圾无法处理的窘境。深圳市日产垃圾已超过12000吨,其焚烧处理率逾43%。每天产生生活垃圾4500吨的南京市,现有的水阁、轿子山和天井洼三个填埋场,即将饱和封场。在珠三角地区的一些镇区,垃圾无处处理的困境也日渐凸显。在东莞市虎门镇,这个曾经因林则徐禁烟而闻名遐迩的工业重镇,如今已垃圾成山。位于虎门镇大岭山林场的垃圾填埋场占地160亩,现如今按珠江水面为基准测算,“垃圾山”已高达82米。3.由垃圾引发的问题集中爆发。2009年是中国社会的垃圾危机爆发之年。垃圾危机引发了超乎寻常的激烈争论、前所未有的影响,震撼了全国。2009年成为一个座分水岭,表明过去一直处于后台的隐性问题终于走向前台,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且日益尖锐问题。可以预见,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逐渐累积的垃圾造成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在未来10到20年很可能更为集中地爆发。
(二)我国传统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城市垃圾的产量增长的速度很快,但垃圾处理方法与技术却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发展,垃圾的处理方法陈旧、效率低下,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导致各大城市相继爆发了“垃圾危机”。据我国经济强省广东的调查显示,2004年广东21个地级以上城市共有填埋场54座,日处理垃圾21545吨,其中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只有16座,占垃圾场总数的29.6%,70%以上的垃圾场没有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露天堆放、填埋、围隔离堆、焚化和生物分解。方式虽然具有工艺简单、管理方便、适用范围广泛、垃圾无须严格分类等优势,但要真正做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却存在一定困难。因垃圾焚烧项目遭遇群众强烈反对的事件此起彼伏,“遍地开花”的反垃圾焚烧抗议活动,使得各地垃圾焚烧项目环评要取得公众同意,几乎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环境评价需要公众参与,周边群众反对,环评几乎不可能通过。而且管理不严格、不规范的填埋场在集中大量垃圾的同时却因为积聚效应而增大了垃圾的污染强度。
二、城市系统内部平衡,实现低碳城市的核心
现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呼声此起彼伏,且越来越高。这是人们对经济和城市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关注的必然要求。园林化和绿色被当作是低碳城市发展的选择,但低碳绝不不仅仅是“绿色”或者“园林化”就能解决的问题,相反如果片面地追求城市的绿色和园林化不但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阻碍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因此,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从城市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及其与其它生态系统的关系角度考虑,强化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并保证城市系统与其它系统能量与物质的输出输入平衡,即只有通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城市系统的能量模式。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无论在哪一个群落,能量、物质的转换都是遵循统一的路径与规律进行的,即能量守衡定律及循环利用,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保持生生不息的繁衍。但是在城市——这个人造的生态系统中却遵循另外的一条路径进行能量的流动与转换,即资源(能量)——产品——污染排放的链状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城市系统本身是脆弱的,它只有依靠城市外部其它系统的支持才能维持基本的运转。正是各子系统间良好的关系才保证了整体系统的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支撑与基础,也就是说它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这样一个子系统,在确定的范围内实现内部的平衡,即在城市这个确定的空间内部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实现废物就地转化为新的资源,只有能够确保废物和污染源能够被消解吸收而不影响更大范围的生态平衡的时候,才能将内部处理不了的废物和污染物排放到城市之外。因此垃圾或者生产、生活废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就成了城市系统能否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保持城市系统内部平衡的对策。要真正做到废物循环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减少资源的消耗。要想降低垃圾污染,首先要减少垃圾的排放,从源头上讲就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短缺是人类今后不免要遇到的问题。在资源存量一定的前提下,节约使用减少消耗既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这可以通过生产高品质且使用寿命长的产品以延长产品的更新换代的周期,进而减少生活或生产废弃物的产生。和提高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减少生产过程废弃物的产生,两种手段来实现。另外对于像水等生活易耗品而言,应制订合理的使用制度,以经济法律手段控制资源浪费行为。
2.资源的重复使用和循环再生。资源的重复使用本身就含有循环的意思,而城市链状管理模式本身就与此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进行循环系统的改造。采取循环模式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本身的内在要求,更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贵州省贵阳市在接受了“大树进程”绿化城市的教训后,把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途径、切入点和最佳形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循环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等主要问题,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生态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结合、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结合,以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建设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型。
另外对于像水这类产品而言,循环再用的条件比其它产品要充分的多。因为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水的供应者一般是为数不多的几家或者一家,因此有足够的规模成立回收系统并将居民配水系统增为两套就可以了。在实践中居民配备两套供水系统的模式并非没有,如在河北黄骅等沿海缺水城市,已经配备了两套供水系统,一套用于饮用水,一套用于其它生活用水。在这样既提高了水利用率又为废水净化提供了缓冲的时间。
3.垃圾分类,为建立回收循环系统创造条件。城市垃圾的处理原则是资源化利用最大化和最终排放量最小化,其中三个关键决定指标是垃圾的产生量、回收量和处理水平。因此,加大垃圾回收重复利用和再生率,减少填埋、焚烧数量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其前提则是垃圾分类。为了促进垃圾的分类回收,企业和政府应在居民区,商业、文化及娱乐中心放置不同标志的垃圾容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来保证居民自觉地分类放置垃圾,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从台湾市民实施垃圾分类的经验和效果来看,政府和市民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必须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垃圾分类应该是便民的而不是累民的,市民应该配合政策的实施,垃圾分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经济的、有益的。
4.经济手段。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费用都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源十分有限,限制了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而向市民征收城市垃圾税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既为城市垃圾的资源化筹措了资金,又能减少城市垃圾的排放量。在OECD国家,垃圾税已经成为绿色税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有:垃圾税、饮料容器税和水污染税等。
三、城市系统的外部平衡,实现低碳城市的基础
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能单独考察城市系统本身的内部平衡,还要考虑它和其他系统的平衡—-外部平衡。因为城市的发展是在其它系统的支持下才能正常运转的。孤立的、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计划丧失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只能会导致更大范围的“非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城市作为一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内在稳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城市在高强度的吸收外界系统能源物质的同时应该注意向外界的输出,只有在能够确保废物和污染源能够被消解吸收而不影响更大范围的生态平衡的时候才能将内部处理不了的废物和污染物排放到城市之外,而不是为了保护本地环境而牺牲其他地区的环境。也就是要确保吸收与释放的平衡,不因城市系统的活动而破坏了外界支持系统的生态平衡,只有包括城市系统在内的所有子系统都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真正确保城市生态的平衡,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暖最有效的经济方式是高碳工业化时代最具有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人类经济在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以“低碳为核心”的“绿色经济”。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绿色工业革命来完成,即要通过整个产业、整个国民经济、整个世界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来完成,而不仅仅是一个新能源革命或是垃圾处理就能够实现的。具体地说,这个革命除了要构建以低碳为主的经济结构,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和新产业崛起之外,除了要实现能源产业的清洁绿色之外,还需要整个制造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如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将全面推广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除了生产方式的之外,还需要我们的低碳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否则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岳东北,聂永丰。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评价[J]城市环境卫生通讯,2007(5)
[2]蔡利标。海外的垃圾管理模式(下)[J]港澳价格信息,2007(11)




来源:环境工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