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广东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广大农村迈进的蓝图。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05年10月下旬,广东部署“十一五”期间全省“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按照党中央的二十字要求,结合广东省实际,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努力实现的十大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环境与生态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农村容貌的垃圾处理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使农村的垃圾处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让农民拥有健康、干净的生活空间。广东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不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广大农村迈进的蓝图。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05年10月下旬,广东部署“十一五”期间全省“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按照党中央的二十字要求,结合广东省实际,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努力实现的十大目标。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环境与生态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农村容貌的垃圾处理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使农村的垃圾处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让农民拥有健康、干净的生活空间。广东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这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广东省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1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危害
1.1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改革开放前,农村垃圾以可生物降解的菜皮烂叶和草木灰等为主,基本都被用于畜禽饲料或农肥而得到了妥善处理,因而并未成为一个主要环境问题。然而,随着农村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加之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垃圾排放问题也就日益凸现。随着农村生活日益现代化,过去只是在城市中出现的垃圾也成为污染农村环境的一个大问题。随便走入一个村庄,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甚至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随意丢弃的垃圾。农村被各种各样的垃圾包围着,形成了“垃圾中的村庄”,成为目前建设新农村工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当前我省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塑料袋、饭盒、可乐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破化肥袋子、烂塑料薄膜、破鞋袜等丢弃越来越普遍;二是垃圾数量猛增,除了日常生活垃圾外,还有众多的建筑垃圾、畜禽垃圾;三是垃圾来源多极化,城镇的垃圾往农村转移,使“农村垃圾”数量猛增,组分复杂化;四是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大大下降,即便是具有较好肥效的草木灰也被许多农户随意倾倒而成为垃圾。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8~1.0kg左右,约为城镇的70%~80%,而且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其中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1.2不良处理农村垃圾的危害
若没用正确方式处理农村垃圾,产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村垃圾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毒有害物质带入水体,影响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体健康;二是农村垃圾任意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而且其所含水分以及堆放过程中进入垃圾的雨水会产生大量富含细菌、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渗滤液,如控制不当,可进入土壤直接污染地下水,或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三是堆放的农村垃圾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2.1难降解垃圾增多
随着广东新农村建设进程推进,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量的化学用品、工业用品进入家庭中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农民生活富裕了,大部分村民进行了房屋建设,由于建筑材料的变化,由过去的主要是石块、泥土、木材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变为钢筋、水泥、瓷砖等,后者一旦拆除,可回收利用的价值不大,造成难以降解的建筑垃圾。
2.2部分地区产业生态处理不当
不可否认,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给农民增加了收入,吸收了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但同时也给农村增加了垃圾的这里。如大棚蔬菜的发展丰富了菜篮子,但地膜覆盖的残留由于处置不当很容易给土地造成污染,从而降低土地的利用率。还有迅速发展起来的养殖业,由于随意乱倒畜禽的粪便,使得周围臭气熏天,下雨天粪便流入河中或渗入地下,造成水系的污染。更为严重的是畜禽粪便所携带病原体对人群的健康存在严重威胁。2.3传统二元制模式在垃圾处理问题上的体现
长期以来垃圾问题好像只存在于城市,所以在城市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而农村则被排除在外,没有建立农村垃圾处理体系。1995年制定的《固体法》没有对农业废物的处置提出要求,也没有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管理体系。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废物和农村垃圾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农村由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作为社会公共产品之一的垃圾处理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2.4环保意识薄弱
部分农村居民当对于随意乱扔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弃用的东西风吹日晒早晚会腐烂并分解。对于认为不能分解的物品,采用焚烧的方法来处理,又进一步污染了空气。
3现有垃圾处理解决途径研究综述
农村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以及由生活垃圾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日益凸显。为了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我国各界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特征、处理及其循环利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
陈延滨等分析了北京郊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李海滢针对北京市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指出运输成本高,可选处理技术单一,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程度低是农村垃圾处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并论述了农村现行垃圾混合收运方式的弊端及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意义,指出农村开展家庭分类的优势条件,重点提出分类处理建议。陈蓉等对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循环利用的建议。刘永德等自2005年以来对太湖地区农村生活垃圾进行调查,研究了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其产量增长的影响冈素,探索了太湖地区区域农村生活垃圾可行的管理模式。石峰等了解调查山东省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情况后,提出要改造农村环境卫生,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建立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注重环境卫生的整体改造建设,各类垃圾的收集与无害化处理以及各类污水的排放与处理等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陈军以沈阳市为例,通过对农村垃圾处理情况的全面调查,结合农村经济、地理条件、垃圾成份等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农村的垃圾处理模式。姚军分析了如何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染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王志刚和梁建粦对广东省农村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关注,但没有针对生活垃圾处理提出相应建议。
在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了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如部分经济条件好一点的村庄为每家农户配制两个垃圾桶,一个用于装剩余的饭菜类,一个用于装其它生活垃圾。然而,现实结果是大多农户把这两个垃圾桶作为他用,如装猪饲料、米、水等;在一些公众场所,虽然设置了垃圾箱,但无人定时清理,垃圾箱周围也全是垃圾,招致成群的苍蝇,既影响村容,又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又如,某市在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管理工作时,要做到镇镇有垃圾填埋场,村里有垃圾填埋塘。人们在肯定该市彻底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决心的同时,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即如此数量之多的镇垃圾填埋场、村垃圾填埋塘,能全部按照卫生填埋场相关规范进行建设和管理吗?可以肯定的是,若将分散的农村垃圾集中到不规范的填埋场后,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甚至远大于原先分散污染的环境影响。
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垃圾已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外,大部分农村垃圾仍采取随意堆放的处理方式,部分地区甚至还沿用“垃圾靠水冲”的陋习。由于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许多村道两旁垃圾成堆,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秸秆焚烧乌烟瘴气,使农村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可见,在许多已对农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的地区,其处理根本不能达到“无害化”要求。相反,还可能加剧局部地区的污染。为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对农村垃圾进行低成本无害化处理己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4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洁。相对于广东省城市来说,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和循环利用重视程度是明显不足。目前,广东省还没有完善的适用于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针对目前广东省农村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有的研究,特提出以下对策措施,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4.1制定适应广东实情的农村卫生管理政策
农村环境的整治,需要制定有力的法规和制度,通过制度化保证农村环境整治长期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起步较晚,现行的环卫标准和处理模式大多以城市为参照依据。建设部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总则1.6条中指出:“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都有相应的适用条件,在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适度规模、综合治理和利用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或适当组合。”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完全照抄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标准过高、建设费用过大、运行成本昂贵,当成本一旦超过了当地的经济承载力就会使巨额投入的垃圾处置设施遭到闲置。根据广东省农村垃圾处理的根本目标是:(1)保证垃圾达到无害化的前提下,采取相对简单的处理方式;(2)建设符合当地经济条件的垃圾处置设施;(3)垃圾处置设施要保证运行期间在当地环境承载力之内。诸如可通过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就农村环境的领导管理体制、目标、内容、方式、财政投入、提高农民素质、违规处罚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规范公众行为,并为健全农村环卫管理体系提供法律依据,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正规的轨道。
4.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广东省有良好的发展循环农业基础,生态农业在多个市县都有推行,复合型的农业耕作形式利于处理各种有机垃圾。农民可利用沼气池将易分解垃圾和人畜禽粪结合进行厌氧消化,以单个农户或集体为生产单元,将沼气池、禽畜舍、厕所、蔬菜温室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即“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农业生态模式。这样,既使人畜粪便得到了合理、有效利用,又改变了农村庭院卫生“脏、乱、差”的状况,从而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因此,农村垃圾的处理要结合农村的特点,将垃圾处理与再生能源结合起来,使垃圾处理实现资源化。
4.3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市场管理机制
在现阶段,由于财政投入有限,仅靠政府部门包揽来处理农村垃圾是行不通的,关键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开放式的市场准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在使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可以放开投资市场,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在构建新的农村垃圾处理收费机制过程中,必须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积极听取农民的意见,拟定集资方案,做到财务公开。
4.4加大对村民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做好监管机制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大、量广,并且人人有份,时时刻刻发生,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当然,这肯定并不容易,而且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当地政府的投资。比如,定期召开会议,或发放有关宣传卫生的资料加大宣传力度,或每年评选在卫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农民们的参与热情。
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由建设、环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运行监管主体,将运行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与运行责任挂钩,监督运行效果,建立健全运行监管体系。建设(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对达不到处理标准和服务质量的,应责令其改正;对有存在污染隐患的垃圾处理厂(场)应责令提出改造方案,限期整改。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周围环境质量的监测检查,对处理不达标造成二次污染的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此外,乡镇政府通过与各行政村签订垃圾管理协议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村级领导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实施较好的行政村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形成农村垃圾管理的激励机制。
5结语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既使农村垃圾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又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低成本垃圾收运处理系统。
总之,农村垃圾的状况严重威胁着农村人们的生活。由于广东省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各地的生活条件又有极大的差别,所排放的垃圾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各地区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法,做到资源的有效和循环利用,从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防止资源再流失、能源再浪费、环境再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早日达到党中央提出的“村容整洁”的目标和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付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略


来源:环境科学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