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研究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指导原则,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资源化,以实现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园区[1-2]。该类园区既可以提升静脉产业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也有利于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是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苏州、保定等正在建设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但总体上,我国静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3-4]。2006年9月,我国仅有的一家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区,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函同意创建。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同年9月1日起实施,《标准》的实施对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5]。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施行,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现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指导原则,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资源化,以实现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园区[1-2]。该类园区既可以提升静脉产业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也有利于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是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苏州、保定等正在建设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但总体上,我国静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3-4]。2006年9月,我国仅有的一家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区,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函同意创建。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同年9月1日起实施,《标准》的实施对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5]。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施行,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
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苏州位于我国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的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大量的生活垃圾填埋需要大量的土地,苏州市现有的土地资源也难以满足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需求[6]。
通过苏州市光大静脉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建设,可构建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减少生活垃圾的最终填埋量,延长七子山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和技术水平,缓解苏州市土地紧张的压力。同时,通过园区废旧汽车拆解与综合利用和废旧铅蓄电池再生利用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园区内物质、能源的集约利用和梯级利用;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的共享;防止废物资源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本文对园区建设规划背景进行了概述,对园区建设规划、环境风险管理、污染控制和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介绍。
2园区建设规划背景
园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七子山垃圾场北侧、宝带西路南侧。目前,园内项目总投资约15亿港币,由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根据项目情况分期投入,于2005年7月签约并揭牌,其目标是建成全国第一个集中处置城市工业、生活垃圾的环保产业园。至2008年12月底,园区已经建成投产项目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垃圾渗滤液处理、余热综合利用和危险废物填埋场。在建项目包括市政污泥处置、垃圾焚烧灰渣资源化利用、垃圾分拣与处理中心、餐厨垃圾资源化、农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固体废物焚烧、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含铜和含镍污泥资源化利用、医疗废物处理与处置和逆向物流(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于2006年6月正式建成投产发电,一期规划为1000t/d,二期工程于2009年10月正式投产运行,处理规模为1000t/d。沼气发电项目将收集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发电设备位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内,与生活垃圾发电厂共用上网线路,2006年7月已投产发电,年上网电量1500万kW•h。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中心包括安全填埋场和综合利用厂,其中安全填埋场将服务于整个苏州市,首期规划10万m3,最终规模60万m3。渗滤液处理厂将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填埋场以及园区内其他渗滤液,日处理能力为1200t。
3园区建设规划
3.1规划范围和期限
园区规划范围如图1所示,核心区面积为3.2km2,包括宝带西路以南至七子山(1.4km2)以及原有的七子山垃圾填埋场和七子山村移民后的区域(1.8km2);辐射范围包括整个苏州市、苏南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其中基准年为2008年,近期为2009—2012年,中期为2013—2020年。


图1园区规划范围示意
3.2总体目标
园区的建设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准则,通过三个核心体系的建设,实现四个方面的提升”。一个目标即将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研发、改善环境、环保宣传等多位一体的现代化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两个准则即要以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确保环境安全、改善当地人居环境质量为基本准则;园区的建设要强调技术创新、理念创新,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规划的目标要高、科技含量要高。三个体系即静脉产业生产体系的构建,重点涉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废旧汽车拆解与综合利用、废旧蓄电池的综合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医疗废物处置、生态修复和逆向物流等;研发体系的建设,主要涉及用于各种固废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新技术、污染土壤修复的新技术、各种回收材料的深加工技术、材料测试技术的研发及孵化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使园区成为引领苏州静脉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基地;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建设、政策措施保障、环境监控手段等,建立健全园区发展静脉产业的保障体系,确保园区建设和运行的顺利实施。四个提升即提升园区的建设水平,提升园区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园区的管理能力和提升园区的试点和示范作用。

3.3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框架
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框架如图2所示。园区的规划建设以生产区为核心、以研究开发区为技术依托、以管理服务区为保障、以环保宣传教育基地为窗口,通过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废旧汽车拆解、废旧蓄电池再生利用、市政污泥处置、农村固废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和逆向物流等项目的实施,实现园区内外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水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通过技术研发和引进,提升园区的技术水平;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共享、宣传教育以及保障措施,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搭建稳定平台,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改善当地人居和生态环境。



图2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框架
园区规划建设中,到中期(2020年)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工业危险废物和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废旧汽车拆解与综合利用,废旧铅酸蓄电池再生利用以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等项目将逐步入驻园区。在园区处理处置的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废旧汽车、废旧铅酸蓄电池、餐厨垃圾、污泥、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等。通过固体废物资源化过程之后,上述固体废物中的大部分转化为其他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剩余的部分作为废物被最终安全填埋或一般填埋。
4环境风险管理和污染控制
园区的环境风险源主要集中于危险废物回收与处理过程,垃圾填埋产生沼气的泄漏,同时医疗垃圾处置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涉及有害微生物、菌类、病毒类、生物制剂等,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和生物安全风险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园区产业高度聚集带来的特征污染物环境累积影响也逐渐显现,落实防范风险的措施,对提高区域环境生态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园区产生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资源化项目产生的废物、废旧汽车拆解、危险废物收集与处置、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医疗废物处置等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以及园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为了防止园区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给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从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声和土壤5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污染控制方案。
5保障体系建设
静脉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依靠完善的保障体系。实施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需要有管理部门的优质服务作保证,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总体协调、组织支持等多方面的作用,并通过管理部门的有力措施,有效发挥管理部门和企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和发展。建立园区目标责任制,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组织保障,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园区保障体系建设包括5个方面:(1)组织机构保障,包括成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机构的职能分工,设立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监督员,发挥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和成立园区可持续发展咨询委员会;(2)环境保障体系,包括园区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环境准入制度,环境企业孵化器,环境信息公告计划,企业和产品的环境管理;(3)政策措施保障,包括经济政策,技术保障,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以及园区信息平台建设;(4)环境监控,包括建立和完善园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园区环境监控体系和推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5)其他措施,包括回收体系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
6结语
园区建设规划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和静脉产业理论为指导,通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废旧汽车拆解与综合利用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园区内物质、能源的集约利用和梯级利用;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的共享;防止废物资源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大力开展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的引进、转化、集成和研发;以实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为根本,把园区建设与苏州静脉产业发展产学研基地建设相结合,重点发展与周边产业相协调的逆向物流和资源再生等环境服务业、构建支撑静脉产业发展的信息交易平台、形成环境教育和技术研发的基地,使园区成为集生产、研发、改善环境、环保宣传等多位一体的现代化静脉产业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的建设将带动和促进江苏省与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静脉产业的发展,将为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一个模板和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军,岳思羽,乔琦,等.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2):175-179.
[2]段慧珠,王丹.日本循环经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3):12-14.
[3]乔琦,傅泽强,刘景洋,等.生态工业评价指标体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王军,岳思羽,乔琦.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今后的主要工作[J].环境保护,2006(22):30-33.
[5]徐寅杰.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政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6):55-57.
[6]欧阳朝斌,万年青,乔琦,等.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规划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64-67.



来源:环境科学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