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农村垃圾综合治理调查与探索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乡村的垃圾问题是一个命题深远,也是反映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兼融性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理应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把农村垃圾综合治理作为建设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生共融和谐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呈现出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量变,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已增加到0.4吨/年,并有逐年增长趋势;二是质变,现在的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是草秸、草灰等有机垃圾,“白色垃圾”、塑料制品等有害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份不可降解,而且析出物具有毒性和广泛污染性。对农村环境产生了四大严重影响:一是对土壤造成污染。垃圾占用和损伤地表,有害成分向土壤渗透,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改变,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危害农作物生长。二是对大气造成污染。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堆放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分子。三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垃圾生化降解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

乡村的垃圾问题是一个命题深远,也是反映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兼融性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理应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把农村垃圾综合治理作为建设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生共融和谐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呈现出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量变,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已增加到0.4吨/年,并有逐年增长趋势;二是质变,现在的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是草秸、草灰等有机垃圾,“白色垃圾”、塑料制品等有害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份不可降解,而且析出物具有毒性和广泛污染性。对农村环境产生了四大严重影响:一是对土壤造成污染。垃圾占用和损伤地表,有害成分向土壤渗透,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改变,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危害农作物生长。二是对大气造成污染。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堆放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分子。三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垃圾生化降解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垃圾重金属溶解出来的渗沥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直接排入河流、坑塘,或是经雨水冲刷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地下水或浅蓄水层,将导致严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难得到治理。四是对人体产生危害。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大量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也是传染病源之一。 
长期以来农村垃圾综合治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切实有效解决。各级基层组织通常采取集中整治、组织干部搞大扫除的方法,往往是“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回到整治前”,很多新农村建设点,完成建设不到一个月,重返脏乱差,特别是一些村庄的溪河、坑塘、路旁空地成为露天垃圾场。究其原因,一是农民传统习惯使然;二是农民缺乏组织性,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措施;三是缺少必要的工作保障,整治成果无法巩固;四是垃圾难以集中处理。要解决这些问题,光动员号召不够,靠强压不行,只有靠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四级联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卫生和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二、明确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运作模式、技术路径和操作流程 
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总体按照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要求,以建立农村垃圾整治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垃圾治理为重点,建立“六个一、三完善、三实现、五推动”工作机制,即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一支适应工作要求的保洁队伍,有一套严格的督查和奖惩措施,有一套必备的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设施,有一套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教育办法,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完善配套保障,完善垃圾处理作业链,完善标准化工作规范,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效益化,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的运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一是农户自行处理模式。对个别确实无法集中处理的偏远自然村,以及农户居住分散的自然村,鼓励推行农家堆肥方式,就地处理垃圾。二是村集中处理模式。对边远地区、山区等交通不便的村,以村小组为单位,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三是乡镇集中处理模式。对人居较集中又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采用“村收集、乡(镇)处理”的模式,集中到乡镇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处理。四是县集中处理模式。对县城近郊及交通便利的周边乡镇,统筹规划和建立以户为单元、村为基础、乡(镇)为枢纽、县为中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四级联运处理系统,即“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置”模式,这也是我县推行的主要治理模式。 
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的技术路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填埋法。对有机垃圾和可降解垃圾采取填埋的方法进行处理,既可以处理混合垃圾,也可以消纳其他处理工艺的剩料和不能回收利用的废物。主要优点是经济有效,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渗沥水、有害物质对水体、土壤、大气造成污染。二是焚烧法。焚烧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该法最大的问题是建厂投资高、操作运行费用较高、设备比较复杂。三是堆肥法。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热,同时生成腐殖质。堆肥法优点是操作方便、成本低,缺点是对大气、土壤、水体有一定污染。四是蠕虫法。利用养殖蚯蚓处理垃圾,由于蚯蚓的食量大,消化力强,垃圾的处理率高。试验表明,每条蚯蚓可吞食的垃圾量为体重的218倍,100万条蚯蚓每个月处理垃圾为24—36吨,蚯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优点为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上述方法因地理环境、垃圾成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而有所区别。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操作流程。主要有三大环节:一是农户进行垃圾分类,一类自行处理,一类扔到小组垃圾池或垃圾桶;二是由村保洁队收集小组垃圾池中的垃圾,送至村庄垃圾填埋场或村垃圾池;三是乡镇保洁队将村垃圾池中的垃圾运至乡镇垃圾填埋场或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如图: 
三、建立四级联动、综合配套、保障有力、成体系推进的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机制 
1、建立乡镇、村卫生保洁机构。各乡镇配套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各村成立环境卫生管理站,同时由理事会牵头强化农户的门前三包责任制,组建村庄卫生保洁专业队,实行专人管理。每个行政村聘请卫生保洁员,以贫困户或低保户为主要聘请对象,每30户农户配备一名卫生保洁员,负责公共活动场所、路、坪、公厕的清扫和垃圾清运。与村委会鉴订协议,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监督和劝导村民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杂物。 
2、配套基本设施。一是配备村级保洁设施。根据保洁员数量为每个村配备保洁板车、扫帚、锹等保洁装备,按照便于垃圾倾倒要求合理设置垃圾桶点或小组垃圾池,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建设村垃圾池。二是在位置偏远、垃圾无法集中处理的村庄建设垃圾填埋池。三是在偏远乡镇建设垃圾填埋场。四是对近郊乡镇每乡镇配置若干摆臂式垃圾清运板车和小四轮垃圾清运车。五是新建县垃圾无公害填埋场。今年,上犹县全面启动了投资4200万元的县级无公害垃圾填埋场建设,填埋场采用了回喷处理系统和渗沥液净化处理系统。通过将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回喷处理,可以使需要15—20年的垃圾降解稳定过程减少到2—3年,净化处理系统可以进一步减少垃圾填埋对环境的污染,处理一吨水的费用只需12元左右,经处理的水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上可消除垃圾填埋对环境的影响。 
3、多渠道解决投入资金。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原则;二是“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市场化原则;三是各方筹集原则,加大各级财政和乡(镇)、村集体经济对环卫投入力度,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土地出让金等资源转让收益,以及各种基本建设、环保、建设等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配套县、乡(镇)、村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和垃圾运送、处理过程的资金补助。比如,每个保洁员年报酬1800至3000元,其中农村特困户或农村低保户每人每年民政补助600至1000元,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600至1000元,乡村共同负责600至1000元。 
4、加强监督考核。一是将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与村庄整治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日常监督,以村、组干部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为主体组建5—7人组成的农村村落社区卫生保洁督查队,负责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督查。三是以新村办为主体,整合职能部门联合督查。四是每年评选“十佳”乡村保洁员,予以表彰。五是引导和规范农民行为,开展群众卫生创评工作,实行农户家庭卫生定期检查公布制度,每年对各家各户的年度卫生情况进行综合评比。 
5、突出整治五大难点。一是整治长期积存的垃圾堆放点,对农村垃圾堆放点进行综合治理,采取覆盖、填埋、清运,恢复地貌,属规划绿地的实施绿化。二是加快沟渠河道整治,按照管理权限对环境脏乱的沟渠河道进行全面整治,整治后纳入属地管理。三是解决公路沿线垃圾暴露问题,对公路沿线暴露垃圾进行集中清理,清理后纳入属地管理,落实村组责任。四是彻底解决粪便消纳问题,推进农村能源、水、厕三大改革。五是解决征而未用土地的环境脏乱问题。 
6、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将环境保护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在农村大力倡导讲究个人卫生;大力倡导农户搞好家庭卫生,主动清理庭院内拉圾和积水,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大力倡导农户爱护公共场所卫生,靠边靠后建设厕所;大力倡导农民围养家畜家禽;大力倡导农民形成公德意识,爱护水、电、路、下水道、电话、有线电视线路等公共设施,不断增强农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来源:环境工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