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大力开发垃圾资源,创建“村容整洁”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之四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作者在《环境生态学》一书谈到,“只有资源的错位,没有垃圾的概念”。吸取西方“石油农业”失败的教训,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重视粪便、垃圾作为资源、能源的基本功能,像当年“大办化肥”那样,在政府支持下,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建设中小型有机复合肥料厂,通过环卫体制改革,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在把有机湿污易腐堆肥用厨卫垃圾、再生用干燥生活废弃物以及无毒填埋造地用垃圾三大类严格分开的基础上,力争把来自农田的有机垃圾收集加工后全部归还农田,并开发垃圾再生产业,这样一来,化肥粪尿垃圾三大污染源、农业不可或缺的有机肥料来源、农村劳力的就业、还有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及以淡水紧缺等诸多难题,均将一并得到缓解;从而把党中央、国务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路子”的要求落在实处。1新农村的粪便、垃圾处理,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状况,照搬城市或西方模式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城市病”的出现又会引发许多新的更大困难,这种“先污染、后防

作者在《环境生态学》一书谈到,“只有资源的错位,没有垃圾的概念”。吸取西方“石油农业”失败的教训,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重视粪便、垃圾作为资源、能源的基本功能,像当年“大办化肥”那样,在政府支持下,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建设中小型有机复合肥料厂,通过环卫体制改革,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在把有机湿污易腐堆肥用厨卫垃圾、再生用干燥生活废弃物以及无毒填埋造地用垃圾三大类严格分开的基础上,力争把来自农田的有机垃圾收集加工后全部归还农田,并开发垃圾再生产业,这样一来,化肥粪尿垃圾三大污染源、农业不可或缺的有机肥料来源、农村劳力的就业、还有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及以淡水紧缺等诸多难题,均将一并得到缓解;从而把党中央、国务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路子”的要求落在实处。
1新农村的粪便、垃圾处理,不能照搬城市模式
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状况,照搬城市或西方模式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城市病”的出现又会引发许多新的更大困难,这种“先污染、后防治”的老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莱斯特•布朗指出:以矿物燃料为基础,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西方经济模式,在工业国家已不再行得通,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保持21世纪初的全球文明,取决于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行多样化的可循环经济转变。但截至2006年2月14日英国出台的清理垃圾山的新政策提案仍是:“将来企业和家庭的垃圾将不得不以更加昂贵的方法进行处理”。我国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改弦更张”,力争找到另类的较为便宜的新的节约资源型处理方法,如从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入手,把易腐蚀污染垃圾首先单独收集起来,用于制作堆肥或丢入沼气池,再把堆肥或生产沼气能源后的废液、废渣返还农田,部分代替化肥;这样的循环型清洁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既可减少化肥与粪肥所造成的污染,又可为生产“AA”级绿色食品提供有机肥料,还可以减少抽水马桶对大量自来水的消耗。实行这类生产方式虽有某些困难,但从长计议已是越早越好。
过去,城郊菜农用稀粪及大粪干作肥料,现在都改用化肥了。我国农村长期以秸秆做燃料,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滥用化肥更加剧了这个矛盾。既是为了减少污染,也是为了扩大有机肥料来源,开发粪尿、垃圾资源已是势在必行,志在必得。农村中许多先富裕了的农民,为了改变传统旱厕的难堪局面,正在大建高标准室内水厕,但又无人建排水系统,导致污水横流。在近半数城市仍然没有污水处理厂(2005)、全国治污项目半数仍未动工(2004)、鲁南2/3污水处理场“机器不转钱照赚”的情况下,倘若农村也大量兴建污水处理设施,将更为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2003)提出,到2008年投资32亿元建成填埋、焚烧等15座大型设备的目标,这对其他城市也有不小困难。
中国环境规划院2006年1月完成的“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决定,“十一五”期间先投资50亿元,15年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目标是完成1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和设施建设;创建2000个环境优美城镇;完成200个县的环保能力建设等。但这类做法所采取的技术路线是否合情合理,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再以填池治污为例,耗资45亿,费时14年,效果并不理想。苏杨认为,“不从垃圾、粪便源头着眼,谋求治本政策,再多的资金也无济于事;因为治理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根据大力推广循环型经济的要求,走出一条“村容整洁”的新路子,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2推广以改厕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建设具有发展中国家园特色的新农村
百余年前英国开始使用的抽水马桶,现在看来,它是一种典型的“先污染,后防治”的处理方式,不符合生态经济学要求。当代,农村既是为了减缓地面水与地下水被污染的速度,保护人民健康,也是为了一并解决农村必不可少的肥料及燃料困难,农村改厕不宜照搬“室内水厕”的城市模式。20世纪初,罗国瑞在上海创建了家用小型沼气池(瓦斯库),解放后经过多次大起大落,现在全套技术和设备已致完善。根据我国实践经验,可再生的沼气能源是比煤气和煤油更优的能源。通过沼气发酵可以达到既提高粪肥肥效、又得到廉价、清洁能源的目的。这类以沼气为纽带、把种植业与养殖业乃至微生物产业连接在一起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是一条节约矿产资源、降低农业成本、使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利用的新路子。国内有专家称:沼气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能源。2006年初美国《时代》周刊把中国农村小沼气建设列为应对能源危机的“六大酷创意”之一。为了解决垃圾增长难题,美国旧金山一家垃圾处理公司提出的新点子是在各公园广设动物粪便回收处,用以美化市容并获得沼气能源。

农业部推广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由于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受到了包括东北在内的全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至于冬季产气不足的困难,采取在温棚、畜圈地下建池,以沼气灯、灶增温等措施可以解决;这对温棚、禽舍增产也有好处。至于出料难等管理技术问题,在建池达到一定规模后,建立专业队,开展有偿服务,各地都有成套经验。温棚、畜禽舍与沼气池相结合的“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是人多地少地区大幅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和产量的有效途径。以人畜粪便、易腐有机垃圾及未用杀菌剂的生活污水入池,既可得到不用花钱的燃料、饲料和肥料,又能降低种养业成本,消化农村劳力,收到增产增收的多重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林业部门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替代秸秆燃料,大大缓解了农村的燃料困难,林草植被迅速恢复,并促进了林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恭城县发展“种养沼”结合,财政收入由1990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6500万元。农民收入由不到600元增加到2865元。农村普遍使用沼气能源还可以减轻大电网的压力和国家负担。
3与国际接轨,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入后,化害为益,变废为宝
现在全世界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已有共识。德国是西方实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制度较早、且相当严格的国家之一。据说他们还是学习了中国的经验。为此,把生活垃圾视为永不枯竭的资源矿藏,在户内“进行初级分类”的基础上,制作堆肥与废充物全部返还土壤,可以节约矿产资源。法国的经验指出,避免产生1t垃圾与处理1t垃圾所需经费之比约为1:10。倘若我国也能在深化环卫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源头分类率,停止混合填埋,所能节约的资金、增加的财富以及消化的农村劳力必定相当可观。日本籍1964年承办奥运会之机,实现了生活垃圾由混合收集、填埋到在家庭中从源头分类、全部加工利用的转变,截至2005年,日本横滨在长达27页的垃圾分类说明书中,把生活垃圾分为518种,在农村,四国岛上胜町镇规定,农民的垃圾必须自己拿到垃圾场,分别丢在44个垃圾桶里。在爱知世博会上,设有12个透明垃圾桶,其中10个分别投放可回收类垃圾,另外两个分别投入“非回收类”的剩余食品与液体饮料。而我国广州市只有“不可回收垃圾”与“可回收废品”两类共11种,而且分类收集形同虚设、名不符实。
每个城市都有成千上万的“拾荒者”,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百万富翁”,充分说明了生活垃圾作为资源的巨大潜力。生活垃圾中的湿污有机成分往往给加工处理带来极大困难。把它首先分离出来,制作堆肥,或通过厌氧发酵转换成沼气,再用沼气对发酵池加温,加快腐解,或以沼气发电,用自产电力加工可再生资源,或向农户供应生活能源,并以沼液喷施代替部分化肥、农药防治病虫害,以沼渣制作温棚有机栽培底基,能够收到“化害为益”、“变废为宝”的良好效果。
理论与实践证明,以小、中、大沼气配套和免水冲马桶建设,逐步部分替代抽水马桶,是从源头节水治污、缓解淡水危机的正确选择。湿污有机垃圾可用传统简易高温堆肥方法,发酵腐熟后加工成价廉物美的有机复合肥,让大量输入城市的农产品所包含的植物养料归还土壤,为AA级绿色食品生产提供充足的绿色肥料,更好地为种植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服务。
利用剔除湿污有机垃圾后的可回收生活废弃物发展垃圾产业,既为农民开辟了就业门路,也节约了资源。为此,根据当地加工设备条件,可将生活垃圾区分为堆肥用、饲料用、燃料用、填埋用、回收加工用(包括废纸、废包装材料、废医疗器材、废塑料、废玻璃、废橡胶、废轮胎、废金属、旧衣物等)及有毒有害废物(如电池、灯管、药品等)。它们经过分拣均可作为再生工业原料,通过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筑垃圾、工业垃圾、清扫垃圾及生活垃圾中的炉灰渣土等,在严格剔除有毒、有害废物的前提下,单独收集,主要由生产单位负责运往指定地点,用于卫生填埋,改造涝洼地,可以减免多层防渗膜的投资,把填埋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生活垃圾混合填埋既填埋没了资源,也危及当地农民的生存环境。为此,2003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白皮书》提出了最终停止混合填埋的目标。为了像日本那样,藉承办2008奥运会的契机,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建议通过环卫体制改革,从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入手,把有机湿污易腐堆肥用厨卫垃圾、再生用干燥生活废弃物以及无毒填埋造地用垃圾三大类严格分开,既可为有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肥料,又可为垃圾产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从而达到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这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4从“乡风文明”建设入手,解决新农村的“村容整洁”问题
源头分类被认为是最经济合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手段,它“既是一种行为和习惯,又是一种经济体系;没有自觉分类,后续的再利用也将无从谈起”。在香港,2003年6月起,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与“犬只遗粪街道”已被并列为现代文明社会“四宗罪”,违者处以港币1500元罚款。北京市政府2006年3月1日宣布:随地吐痰是首都市民最突出的陋习,“必须根除”。其实乱丢垃圾也是这样。这类陋习的形成既与国民的整体素质有关,也是现行垃圾分类制度所决定的。如在“塑料”与“灰土”、或“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分法中,都缺少在家庭生活垃圾中占重要成分、只能制作堆肥或沼气的易腐厨卫垃圾的位置。况且,把电池、灯管等有毒、有害废物按现行规定,丢入“灰土”或“其它”或“不可回收”类垃圾箱内,既不能用于制作堆肥,也不能丢进沼气池,还会给填埋或焚烧留下隐患。
当代农村,在社会大转型时期,有相当多的农民,由于农活不多,流入城市后,迫于生计,不得不首先从垃圾桶里捡些破烂卖钱以维持生活,他们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通过辛勤劳动,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富裕户,说明生活垃圾确实是一座资源矿山。现在全世界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已有共识。钱学森指出(1995);“生活垃圾资源是一类新的企业、产业和工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看待它、提高它;不要停留在捡破烂的概念上”。据华盛顿二次原料处理研究所资料,继大豆、电脑之后,废纸、废塑、废金属等垃圾已经成为美国对我国出口的第三大商品,由1997年的4.5万t猛增至2002年的230万t,而国内的这类废品则几乎全部埋掉或付之一炬。这是环卫体制改革滞后的结果。
生活垃圾成份复杂,变化也大。有报告说,有机物占60%~70%,塑料占8%~9%,玻璃占3%~5%,废纸占2%~3%,其他占13%~27%。其中值钱成份正在迅速增加。最不值钱的有机垃圾也可制作堆肥,用以节约化肥。有机复合肥若以有机垃圾堆肥取代泥炭,既可增加活性腐殖质,又能节约矿产资源,降低成本。2006年日本企业在山东所办农场已要求粪肥培养作物。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据报道,国家立项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1999年在南京市率先实施,把生活垃圾分别加工成工业原料。据说,每年至少可盈利5000万元,居民收交分类垃圾还能换得牙膏、卫生纸等日用品。但各大城市试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有的环保志愿者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环卫体制改革滞后,严重妨碍了分类收集的正常行动。2005年2月28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中国去年从韩国等国进口了420万t废塑料,比前年增加了100万t,且价格上涨了50,而国产的600万t塑料却基本未予回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坚持了分类收集制度,连农村也是这样,否则会处以罚款。而国内垃圾仍是混合收集,给加工利用带来极大困难。考虑到在家庭中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不过是举手之劳,所需资金、设备,较焚烧、填埋处理不过是“九牛一毛”,而耗用活劳力较多,可就地消化农村劳力又能回收资源,发展垃圾产业,更适合我国国情。

继焚化炉之后,近年国内又纷纷引进以生活垃圾制作堆肥和建材的国外设备。其实,垃圾堆肥不是高精尖技术。垃圾焚化并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要求。2001年德国柏林市放弃了新建焚烧炉的计划,开始走向“没有垃圾要烧”的新目标。合肥市1997年始建、投资1亿元建成的垃圾堆肥生产线,产品每吨成本高达378元,市场价只有30元,2001年即被“废弃”。2002年日本内阁研究报告要求:“通过将陈旧衰退技术领域的生产交给中国来进行,实现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各级领导人只有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中国的科技人员只有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才不致一再上当受骗。
现代农村和现代农业只能主要由现代农民来建设。在具有发展中国家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与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中,有许多复杂的科学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只能通过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加以解决,这就是自主创新的历史任务。贾平凹在《走进拾破烂人的家》一文自述感受时说:“我用写书表达对他们的关注,这实际上是一个农民问题”。全国拾荒者以1000万人计,考虑到开发垃圾产业的潜势及其经济效益,做好垃圾源头分类工作,乃是一个事关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大事,应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略


来源:环境科学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