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技术首页 法规政策 技术专利 维修保养 设备设施 生活垃圾 特种垃圾

论我国农村的垃圾管理

环卫在线新闻组 浏览
[摘要]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固废法》)中规定生活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分属不同概念、领域,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因此本文所述农村垃圾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不包括农村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畜禽粪便等是经常考虑的因子。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农村垃圾大部分以堆肥、沤肥、直接还田等途径进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没有产生大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村垃圾的产生量迅速增长,垃圾组成也日趋复杂,而农村垃圾传统的循环途径因农村居民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变化而日渐有限。加之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健全,随意弃置的垃圾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同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致使农村生态日益受到破坏,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居民身体健康。 在我国,农村垃圾一直没有纳入正式的管理,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农村垃圾普遍采用堆放在村头、村尾、房前、屋后,或河湖

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固废法》)中规定生活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分属不同概念、领域,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因此本文所述农村垃圾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不包括农村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畜禽粪便等是经常考虑的因子。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农村垃圾大部分以堆肥、沤肥、直接还田等途径进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没有产生大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村垃圾的产生量迅速增长,垃圾组成也日趋复杂,而农村垃圾传统的循环途径因农村居民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变化而日渐有限。加之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健全,随意弃置的垃圾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同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致使农村生态日益受到破坏,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居民身体健康。 
在我国,农村垃圾一直没有纳入正式的管理,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农村垃圾普遍采用堆放在村头、村尾、房前、屋后,或河湖旁边的方式,严重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危及广大农村的饮水安全;污染大气和土壤,侵占耕地,孳生苍蝇、蚊子、老鼠、臭气等,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 
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须加强对农村垃圾的管理与研究。 
一、我国农村垃圾管理的现状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起步晚,起点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4.8%的速度增长,国家斥巨资进行了收集、运输及处理设施建设,但2006年全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不足70%。 
我国许多城市的近郊常常是城市垃圾的堆放场所。据2002年建设部披露,全国经国务院批准的600多座城市,有1/3以上被垃圾环带包围,垃圾污染包围城市的趋势已经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垃圾的收集处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包揽,而对于农村的垃圾收集处理,政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和村将垃圾收集后,运送到卫生填埋场或焚烧炉中进行最终处理。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在全国人口少于10万人的近2万个小城镇中,具有垃圾处理设施的只有27个。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乡镇和村要么没有能力提供垃圾处理的服务、要么将垃圾收集后露天堆置,89%的村庄是随意倾倒、无序堆放于村前屋后,田边地头,沟渠河塘,道路两旁,量大面广、无人管理、污染严重。[1] 
概括来说,我国农村垃圾管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1.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再利用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是制约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深入开展的瓶颈[2] 
主要体现在:(1)达标垃圾处理设施较少;(2)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封闭式收集站短缺;(3)专用封闭垃圾收运车辆缺少;(4)回收再利用设施缺乏。 
2.农村垃圾管理的常态体制机制不完善,没有明确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 
我国区县级行政管理部门虽然设有综合执法机构,但是其执法范围更多或是完全集中在市区、卫星城和中心镇,在农村垃圾的执法管理方面处于一种近似空白的状态。[3] 
3.农村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专门针对农村这一特殊环境和区域的垃圾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少甚至没有,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 
1995年制定的《固废法》没有将农业废物和农村生活垃圾纳入管理体系。对城乡垃圾的区别对待,不仅使农村垃圾处于无序堆放状态,还导致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造成垃圾围城、土壤和水源污染、农村卫生条件恶化。2005年修订的《固废法》虽然增加了对秸秆和规模养殖中畜禽粪便的管理要求,并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管理范围,但国家将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权力交给了地方政府,同时对地方政府贯彻实施相关法规没有建立硬性控制,执行很难得到保证。 
4.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从资金来源上看,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提供的补贴,这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另一个是向居民收取垃圾费。[4]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目前很多乡镇和村的财政无力提供垃圾处理所需资金。而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后,很多农业区的地方政府更加难以提供垃圾处理的资金。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由于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和收人水平较低,垃圾费的支付意愿较低。5.缺少农村垃圾处理处置的整体规划,地方政府部门“各自为政” 
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没有形成一个在区(县)、乡(镇)域或属地范围内的整体规划。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行政村负责自己辖区内的生活垃圾的清理,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各自为“政”,在乡镇和村结合部地带容易出现垃圾“三不管”的死角。 
二、我国农村垃圾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体和根基。 
1.农村垃圾关系到COD排放总量问题 
农村垃圾污染系面源污染。目前很多地区特别是云、贵、川、湘、鄂等地,农村垃圾都堆在水边,汛期时随水流污染地表水非常严重。 
2.农村垃圾随意堆放或填坑,严重污染地下水、地表水,进而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在城乡发展中,公共资源、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不公平性。一方面,强烈的非农偏好,使得在有限的资源制约下,与工业紧密相关的城市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对比较利益较低的农村农民的公共品的改善却受到忽略,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公共财政都是重视生产性投入,而在农村公共品特别是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非常不足。[5] 
据国家卫生部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最新调查报告披露:“我国农村饮水以地下水为主,调查结果显示50%的农村饮水不符合标准”。 
3.农村垃圾关系到具有普遍性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问题,影响城乡经济的发展,影响城乡居民健康农村垃圾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成分复杂,加之人口流动,属于面源污染,治理难,危害后果严重。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垃圾中含有和产生的有害成分会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容易孳生苍蝇、蚊子、老鼠、臭气等,造成传染病流行,不仅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而且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近年来污染较为严重的滇池和太湖流域,农村垃圾就是主要污染源。[6][7][8] 
4.农村垃圾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城乡“二元制”管理结构在垃圾管理方面体现的十分明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差距明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注重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平性,即改变城乡“二元制”管理结构,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包括环境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趋于平等。另一方面,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现村容整洁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垃圾的科学管理和无害化处理进程,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 
5.农村垃圾关系到发展循环经济(废旧资源回收利用)问题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社会和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缓解世界范围的资源、能源短缺、建立良性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因而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2006年废旧物资(垃圾)回用,已占世界主要工业原料的40%,产值超过25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16%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大,可回收利用资源多,垃圾管理和处理都处于起步阶段,推行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之前一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解决。包括建设部编制的十一五环卫规划仍未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重要的问题提出,而是重点抓城市生活垃圾(甚至不包括县级市)的处理。而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已到了十分严重,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包括收集、运输、转运、分类和处理体系规则、制度、法规建设;也包括分散式、中小型垃圾处理技术、工艺、各种标准(包括污染控制标准)的建设,同时,该问题又与废旧资源的回收、加工和再生品市场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建议就该问题启动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垃圾管理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完成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 
我国随着对农村垃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部分地区对于农村垃圾的处理、管理等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有末端处理无前端分类型、有前端分类无末端处理型、前端分类收集末端集中处理型以及城乡一体化管理型等。 
1.有末端处理无前端分类型 
即在农村垃圾管理中,集中力量建立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浙江新昌县对农村垃圾进行了末端集中处理,并制定了《新昌县城乡垃圾集中处理实施方案》,新昌县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运到处理厂后,通过人工拣选和机械分选,将垃圾内的有机物、废金属、废电池、废橡胶、废塑料以及泥沙等进行分离,可回收部分由废品回收人员收购,有机物进入制肥设备,进行高温高压水解反应,然后通过喷爆干燥技术处理制成有机肥料,剩余垃圾用于制砖。


来源:环境科学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环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详见《知识产权声明》。
沪ICP备19018799号-5、沪公网安备 11010502031237号